“洗碗0.5元錢,拖地0.5元,倒垃圾兩次1元……現在商店裡的小東西漲價了,我在和媽媽談家務勞動漲價的事。”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超過六成小學生通過勞動來賺取零用錢,家長也樂意把零用錢與家務“挂鉤”,每項家務明碼標價,有意識地讓孩子們認識到勞動才能有收獲。但也有一些家長擔心:“長此以往,孩子會不會認為隻有給錢才干活,不給錢就不干活呢?”
零花錢怎麼來的
超六成學生做家務掙來的
琪琪是單洞新村小學五年級學生。從三年級開始,琪琪每星期領5元零花錢,兩個星期積攢下來就有十元,之后到附近小商店買5元錢的零食,剩下5元買一個渴望已久的小玩具,於是到了月底,琪琪就口袋空空了,成為“月光一族”。
上三年級時,有一次快到月底時,琪琪看中了一款新玩具,摸摸口袋,這個月零花錢已經花光了,於是回家向媽媽要錢,沒想到媽媽拒絕了。急切想買到新玩具的琪琪突然想到班裡有些同學靠幫父母干家務活賺零花錢,於是主動向媽媽提出——給他們打工。
聽到女兒的提議,正在廚房裡忙碌著的媽媽並沒有反對。“那你現在幫爸爸把這雙襪子洗了,我就給你0.5元錢。”於是,隻花了十多分鐘,琪琪靠著自己的雙手賺到了有生以來的“第一桶金”——0.5元。拿著幾次做家務賺來的錢,沒等到下個月,琪琪就捧回了心儀的玩具。
現在,如果需要添置一些學習用品,琪琪都會搶著干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兒,媽媽相應給予一定的“報酬”,“價目表”是:洗雙鞋子1元,拖地一次0.5元,倒垃圾兩次1元……
記者翻閱調查數據發現,約70%的小學生零花錢來源於父母,超過20%的零花錢來源於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最引人關注的是,約有65%的小學生通過幫助長輩做事來獲得零花錢。在勞動方式上,63%的同學選擇做家務。22%的同學選擇幫助大人跑腿,如買包煙等等。另有10%的同學表示,通過交易方式即變賣自己不需要的物品來獲得零花錢。一名男生告訴記者,他每天給家裡拖一次地,父母會給10元零花錢。一個月下來,就是300元。還有些零花錢來自考試獎勵,也有的是參加各種文娛特長比賽獲得的獎金。
替同學跑腿賺零花錢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有些高年級學生通過倒騰漫畫書,或替同學跑腿等方式掙零花錢。這樣的“小人精”讓父母哭笑不得。昨日,記者聯系到一位家長邱女士,她告訴記者,兒子今年讀五年級,家庭經濟條件尚可,平時給兒子的零花錢挺充足,但兒子從小喜歡自己賺錢。上幼兒園時會把家裡一些不玩的玩具賣給同學,“我們制止過多次,說可以送人但不能賣,但他總是不聽,他喜歡賺錢。”上小學以后,他看到班上女生愛看漫畫書,就到舊書攤淘些舊的漫畫書,然后帶到學校賣給女同學賺取差價。
最近,邱女士發現兒子每天中午吃飯后就想早點到學校。問及原因,兒子告訴她,按照學校的規定,除非有特殊情況,隻有走讀的學生才可以出校,學校裡面又沒有超市,留校生中午想吃零食隻能委托走讀生代買,“每天中午代買一瓶可樂,可收取0.5元的跑腿費”。“兒子跑腿賺錢,不知道好不好,會不會讓兒子養成不好的習慣。”邱女士擔心地說。
小學生要不要財商教育?
超過六成的孩子通過勞動獲取零花錢,於是與零花錢相關的另一話題是財商教育。通過家務勞動讓孩子從父母手中賺取零花錢,這究竟是讓孩子形成了合理支配零花錢的教育,還是應該讓孩子從小遠離金錢,不讓親情受到影響?
正方:財商宜早培養
“在合理的范圍內,我會鼓勵她用自己的勞動來賺取零花錢,讓孩子明白隻有通過勞動賺取自己想要的東西才是正當的途徑。”採訪中,琪琪的媽媽明確表示了自己的看法。
一位家長表示:“在高年級學生中出現做生意的現象,不能一味認為是壞事,也算是一種通過自己勞動賺錢的方式。如果他們能從中體會父母賺錢的不易,以后買東西時就不會亂花錢。”
武漢市教科院副院長朱長華認為,現在家長一般每月按時給零用錢,有的則是隨花隨要,由於學生處在形成消費觀的不成熟階段,形成期的正確引導對將來的生活有很大的影響。如果在學生時期就養成了“花錢如流水”,肆意揮霍,成人后很可能造成更大的危害。因此,應盡早對孩子進行財商教育。
黃陂街小學校長范永歲表示,讓孩子通過家務勞動在合理范圍內賺取報酬,是從小讓學生更加深刻體會到“勞動”的概念,心安理得地享受靠正當勞動支配錢物的快樂。同樣,隻要家長引導到位,此舉不會影響親情,靠勞動賺取零花錢只是孩子們鍛煉的一種形式。
反方:簡單成長最好
“並不是女兒干任何家務活都會給錢。”武漢實驗外校小學部學生家長王女士說,孩子是一個家庭成員,作為家長應該重視培育孩子對家庭的責任心,因此,平時她會鼓勵孩子多做家務事。“當她需要買一些額外的學習用品,平時零花錢的積蓄又不夠時,我會同意她通過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來賺取余款。”“我比較反對小學生這種超前經濟頭腦,同學之間不是商品關系。孩子過早接觸商業性的東西,他們的價值觀就有可能偏重金錢,這對今后的成長不是一件好事。”另一位家長表示,以小學生的年齡和閱歷,隻可能扭曲商業精神。其次,如果孩子要學一點理財知識,主體應該是家庭,而非學校。
單洞新村小學德育主任吳賢峰表示,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孩子的這些行為是單純的,家長要進行引導,讓孩子的思想端正起來,意識到金錢不是萬能的。同時,要告訴孩子,同學之間好的東西要學會分享,建立友情而不是利益關系。對於孩子所賺的錢,家長更要引導他花到合理的地方。“盡量讓孩子簡單成長,沒有必要給他們的學習、生活加上一個復雜的套子。”漢口一所小學大隊輔導員坦承,如果將孩子的勞動和零花錢挂上鉤,會在孩子潛意識裡留下“零花錢=家務活”的觀念。做了家務活,動不動就向家長伸手要錢,模糊了自己本身作為家庭成員應該承擔的義務。
資料鏈接
外國孩子怎麼掙零花錢
在不少發達國家,家長給孩子零花錢時,要求是非常“苛刻”的。
日本:許多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飯店洗碗,端盤子,在商店售貨或照顧老人,做家教等,掙錢零花。
加拿大:為了培養兒童的勞動興趣,絕大多數家庭不給兒童零花錢。因為他們認為給孩子零花錢會使孩子養成依賴父母、不勞而獲的習慣。所以從孩子6—7歲起,就有意識地讓兒童做一些打掃衛生、送報刊信件、為商店設小攤代售飲料或小商品等事,以養成他們通過勞動取得報酬的習慣。
英國:據報紙推銷站聯合會統計,全英約有50萬送報童。稍大一些的中學生打工也是尋常現象,而且都得到了家長支持。一位英國人說:“孩子打工掙零花錢,家長都不反對,甚至還鼓勵。一則可節約一些開支,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錢必須用勞動去換取。”(楚天金報 記者郭會橋 通訊員肖莉)
(來源:荊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