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本是育人的重要載體,但在一些高中,卻是可有可無的“配角”。重文化課成績而輕體育,在高考的指揮棒下,體育之精神與孩子漸行漸遠。關於學生體質持續下降的冰冷數字,更加劇著人們對於國家未來的擔憂。
學生體質下降,學校自然難逃干系,但校方也有苦衷。在現有的教育評價體系中,成績和升學率仍是“硬指標”,搞好體育,難被認可﹔此外,運動場地、師資力量、安全保障都是讓校方撓頭的問題——吃力不討好的事,不如不干。
學生體質下降,家長也有責任,用犧牲健康的代價換來高分,相信家長也會覺得不值。但現實就是如此,家長忙著讓孩子上各種培訓班,卻很少讓他們走進運動場。“高考之后還可以鍛煉”,殊不知,參與體育活動的習慣,可能就此與孩子無緣。
體育,從來就不只是增強體質的方法,而是塑造青少年人格的重要途徑。越來越多的家長注重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希望他們有勇氣、有擔當,具有團隊意識和規則意識、責任感和榮譽感,而不只是僅會考試的應試者。在這方面,體育是再好不過的教育手段。在美國,對學生的評價,注重過程評價、真正的運動能力以及與大學培養目標的結合,所以學生普遍重視運動。
中國辦過奧運會,也不缺體育明星,但社會中的體育意識與氛圍還遠未形成。很多人的生活,都距離體育很遠。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僅苛責學校不抓體育似乎有失偏頗。如果再看到學生體質下降的數字時,我們是否願意問一問自己,是否有一顆愛體育的心,是否能為孩子加強鍛煉出一分力?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