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缺失下遲到的“自我認識”--教育--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教育缺失下遲到的“自我認識”

2012年11月20日09:10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我想很多大學生都有這樣的經歷:在考試前夕熬夜復習,在截止日期前奮筆疾書﹔學習不夠專注,玩起來也不投入﹔心裡裝著無限風光,眼前隻擺著屏幕一張﹔無數次告訴自己走出去吧,動起來吧,但是卻像一張撕不掉的牛皮癬一樣長在了床上,睡了一下午的覺,醒來感覺人生都要絕望!這便是所謂年輕人的迷茫。

  開始的時候我以為迷茫的根源是“目標”的缺失。於是大學生活的很大部分,我都是在思考目標,或以“思考目標”為借口的“無心學術”中度過,消磨了不少時間。但后來我領悟到目標本不可以“想出來”,而是要在實踐和嘗試的過程中慢慢形成,我一直都是在緣木求魚。

  大學生的迷茫,不是因為沒有目標,而是因為不知如何形成目標,而形成目標的關鍵是認識自己。所以說到底我們的問題是不知如何面對自己,接近自己進而認識自己。

  “認識你自己”,這句銘刻在阿波羅神殿的箴言據說是人世間最難的事。我曾以為出自哲學家泰勒斯之口的“認識你自己”需要通過思辨和冥想完成。恰當的路徑是“從己從內”:首先從自身出發,進而要關注自己的內心。

  但“從己從內”的實踐結果並不理想,靜下來聆聽自己的心聲嗎?這不過是一種比喻,人非聖賢,豈能面壁靜坐而頓悟?更好的方法是“從己從外”:關注和直面自己是為從己,在此前提下,從外顯的行為入手,與自己訂立規范是為從外。一味遵從諸如“聆聽自己心聲”之內的指導是徒勞無功的。這種“心聲”言論可能使人們誤將“面對自己”和“認識自己”理解成一種內向的,精神性的活動。

  但認識自己並非純精神性思考可以達成。鍛煉和參加體育競技也是了解自己的一個絕佳手段,可惜的是體育的作用在中國的應試教育下被長期忽視和打壓。

  給自己訂立外在規范也能幫助我們面對和了解自己,這是掌握分寸感的起點。我以前很不屑古人的繁文縟節,但現在看來不無道理。外在的規范雖是形式,卻也有開啟心門,影響內在的作用。

  身體、心靈、內在的思想和外在的規范本來就是相互影響的系統,我想這也是中國哲學中混沌化一思想的體現,目前在年輕人中很流行的“自我管理”,如時間的管理,情緒的管理,身體的管理等,也是這個道理。

  遺憾的是在大學之前的教育中,我們一直缺了“探索和發現自己”這個環節。我認為這其中的原因是中國教育沒有給學生留下足夠的空間去學會和自己打交道。我們的教育實踐在內容上一向偏重於“文化知識”,在方法上一向偏重於“指導”或者說是“填鴨”。而各種關於常識、禮節、規范和分寸的教育卻偏少,對體育和美育的關注也沒有達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程度。至於啟發性地探索自己的引導就更少了。

  這種缺失的責任並不全在教育系統。人類最重要的學習和社會化場所是家庭。但現在的家長們急於做的事情卻是如何把孩子推向學校,平日的上課還不夠,下課了還有各種補習班任君挑選。在家長無力承擔孩子教育的各個方面時,上補習班和特長班本身沒什麼不好,但問題是這個過程中,家長自己有沒有有意識地去引導孩子發現自己。有沒有考慮到所學的各種東西與孩子稟賦的適應性。

  對於我和很多同齡人來說,真正開始了解自己是在進入大學之后。這是“選擇多樣,自由泛濫”的環境逼迫而至。但我覺得這未免遲了。如果能早一點找到合適的途徑,會少一點糾結,多一些篤定吧。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熊旭)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