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高考30多年來,這一影響著、改變了億萬人命運的考試,走到了改革的又一個關鍵路口。去年底,教育部出台了新一輪的改革方案,高中實施學業水平考試,高校招生看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從取消體育特長生,取消自招聯考...一系列的舉措讓人目不暇接,今年正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們也紛紛對新方案發表了看法。
家長、社會機構、職能部門等均被高考“牽制”,一考變多考從實際運行或可以起到淡化緊張氣氛的作用。同時,考試的機會越多,進步的可能性越大,提供的機會也越多。招生權力確實應更多的交給學校,但目前實施起來存在困難。
從目前社會大環境的背景看,統一高考還是比較好的方法,是選拔人才比較公平的方式。新方案的改革方向是正確的,也是目前較穩妥的漸進式的改革。如不分文理科,自由選擇考試科目組合更加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規范自主招生,取消加分等,也是一種糾偏。
中國高考的矛盾不是在考試本身,是在整個社會給高考造成的壓力。現在中國大學毛錄取率隻有40%,但是卻沒有引導好另外60%人員的分流,所有的學生還是涌向高考這條道路。但我們的義務教育並不是培養所有人上大學,這是做不到的。所以應該鼓勵適當的分流,把另外60%人員往普通勞動者的目標培養。
真正的高考改革不在於考試怎麼考,關鍵是錄取制度,錄取制度不改革,怎麼考這些東西都沒多大意義,3×3也好、3+2也好、文理不分科也好……都是表面現象,不是根本問題。高考的根本問題是解決錄取問題,真正給高校錄取權,否則還是你多考一門我少考一門,甚至帶來很多的想不到的問題。
新高考改革方案增加了語文、數學的權重,史、地、政、理、化、生等學科作等級考試。這樣的科目設置會使農村考生更加邊緣化,農村考生語文、英語學習條件本就差,先天性不足。隨著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擴大,貧窮的農村人口在高等教育方面已經長時間被邊緣化,之前的自主招生,對個人素質的重視已經加大了城鄉差距,而此次新高考改革無疑是雪上加霜。
現在的方案改為考生根據試點高校自主招生簡章中報考條件,結合自身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情況,向試點高校提出申請。我認為自主招生不能因為一些漏洞和瑕疵就進行全盤否定,可以適當給中學一點推薦權,但是這個推薦過程一定要公開公正,讓政策走在陽光下。
對高考進行改革,並不意味著高考制度過時了,而是現行的高考模式已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需要通過改革建立一個新的高考模式。新模式就是“基礎性的國考+個性化的校考”,即將現行一考定終生的高考模式分解為國考和校考兩個部分,通過基礎性的國考,盡可能讓更多有意願接受高等教育的孩子能夠有進入大學的機會,再通過個性化、差異化的校考,來讓孩子們走進不同類型的高校。
高校招生制度中分批次統一錄取的規則,以及相配套的高考一考定終身、單一化錄取機制作為高等教育計劃體制的象征,在改革開放之后未能及時地進行調整和修正,其所造成的高校失責、學校分層、生源固化等問題,直接引發了社會對教育公平性和公正性的質疑。
高考改革要解決的一個核心問題,不是考什麼內容,怎麼計算分數的問題,而是隨遷子女在當地接受教育的權利,和在當地參加高考的權利。如果戶籍問題暫時解決不了,可以考慮讓孩子在當地參加高考,再回到戶籍地錄取。
坦率地說,目前的高考改革遠非完美,改革方案還需要審慎實施,需要根據中小學和高校教育教學發展的要求,高度關切公眾心聲,在改革過程中進一步優化。但是,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夜間或短期內成功,因此,不因噎廢食,不過早地給教育改革定性,寬容地看待改革,給改革一定的時間,或是當下最需要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