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高校第一课”照亮青春底色

2018年01月09日08:53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小字号
原标题:“高校第一课”照亮青春底色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写好教育奋进之笔

上海高校的思政课,“红”了。

“红”在一课难求。一些高校设立的思政选修课,开放选课之时,学生要如同网购秒杀一般比“手速”,一两百个名额在短短数秒内就可一抢而空。

“红”在“红人”辈出。不仅是思政教师,其他专业的教师也因为讲思政,成为学生口耳相传的名嘴。

“红”在效果显著。国家、复兴、责任、情怀,日益成为上海大学生的人生行动指南,成为追求人生理想的鲜明底色。一流学校一流专业的一流毕业生,了解到国家需要,宁愿放弃光鲜的外企工作,跑到基层工厂从事技术攻关。

上海高校思政课,为什么这样“红”?

是顶层设计。既站稳思政核心课程的主阵地,又构建全员、全课程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程体系,打造思政教学共同体,为思政教师谋求职业上升通道。

是持续创新。课程创新、教学创新、教材创新,不论是个人还是团队,都在琢磨学生的口味,都在变着花样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是职业追求。一批批思政教师真心热爱讲台,热爱专业,自觉把培养合格接班人的崇高使命化为精神和行动追求。

上海高校思政课,正在经历一场华丽蜕变,成为当之无愧、名副其实的“高校第一课”。

从“单花绽妍”到“百花齐放”

人们不会对传统思政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感到陌生。

在传统课堂里,教师是“导演”加“主演”,学生的角色很单一,是“观众”。有时候,“导演”“主演”很卖力,“观众”却不一定认真听、认真看。

这样的场景,在如今的上海高校思政课堂里,已经很少见到。

在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晓燕的一堂思政课上,学生分成两方,就“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的价值,轮番发言。发言中,经典学术观点,中外案件纷纷跳出,被学生拿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张晓燕说:“我希望学生以案例为依托,以学理为根据来讨论法律与道德、与正义的关系,让他们在对待周围世界时更客观,更具责任感。”为此,她会设计上课流程,会掌控现场气氛,在关键时刻加以点拨,引导讨论方向。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包括4门必修课和1门形势政策课(简称“4+1”),承担着显性的思政教育功能,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核心课程。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虞丽娟说:“上海高校多方探索,多种尝试,打破原有的课堂模式,重构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师依然是‘导演’,但‘主演’却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担纲。”

教改后,上海师范大学新生的思政课堂“闻道中国”分成三大教学模块:五分之三课时开展中班教学,五分之一课时开展专题报告,五分之一课时开展小班辅导。“让大课变身小课,听讲关系翻转。”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周书俊说。

张晓燕喜欢这样的思政课堂。在热火朝天的讨论中,她能清晰地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也能更精准地把握课堂,一堂课往往当场就有反馈。

主讲思修课、在复旦具有颇高人气的教师陈果,也是此类课堂模式的拥趸。她常常惊讶于学生的见识、思考的深度以及精确的表达能力。

有一次,陈果向学生们抛出话题:如何区分欲望和理想。热烈的讨论中,一个小组发言:“欲望是‘我想要什么’,理想是‘我热爱什么’。如果人的快乐仅仅来自得到结果,那就接近于欲望;如果人享受整个为之奋斗的过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离目标每近一步都心生喜悦,那更接近理想。”

“他们只是大一的学生,能有这样的见识,非常厉害。”陈果说。

思政课的内涵越来越丰富了。前不久,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成果展示系列主题活动中,上海海事大学李明同学团队制作的微电影《他》获得全国一等奖,这是他们用手机拍摄的作品,就是这门课的一项平时作业。

“几年下来,学生们的作品拍得一个比一个好,有的作品会被作为示范作品展示给学弟学妹观看和学习。对于社会热点以及社会公德、人生价值、爱国主义等内容,在作品点评时经常会引发学生们的大讨论。”指导教师张苑琛说。

课堂在变,课程也在变。

从最初的一门到“五朵金花”,上海大学的“大国方略”系列课在沪上赫赫有名。首开的“大国方略”课程紧贴时代前沿,围绕大国崛起设计主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地融入课堂,通过“项链模式”教学、情景模拟与角色体验、随堂反馈考核等形式,从不同角度分析当下大势,解读中国道路和中国梦。

更与众不同的是,讲台上,不是由专职思政课教师从头讲到尾,而是由各学科的名师“大咖”同时登台,联袂讲学。180人阶梯教室,发言不断,辩论不停。系列课策划人——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顾骏和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不仅担纲策划,还经常担任大课堂的串场和主持,拿着麦克风满场飞。

“它完全推翻了我以前认为的‘一个老师一堂课’,能见识那么多名师‘大咖’,无疑在各方面带给我们视觉上、听觉上的享受,大大增强了我们对中国的认知。”一名听课学生说。

如今,上海高校已形成一个“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群,如复旦大学的“治国理政”、上海大学的“创新中国”、上海交通大学的“读懂中国”、同济大学的“中国道路”等。很多课的影响力已经冲出校园,每逢开课,课堂里不仅坐满了学生,后排还常常挤满拿着长枪短炮的记者和慕名而来的社会人士。

(责编:蔡春容(实习生)、李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