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
(1924年-1986年),安徽怀宁人,杰出的物理学家、核科学家,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的奠基者、开拓者之一,也是我国研制、发展核武器在技术方面的主要组织领导者之一。
怀宁位于安徽省西南部,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就出生在此。邓氏家族“潜德不耀”的人品,“学行笃实”的学业精神世世代代相传,影响着邓稼先一生。
邓稼先出身书香世家
铁砚山房即邓石如故居,坐落在安徽省怀宁县五横乡白麟村。安庆文史专家李银德介绍说:邓稼先的六世祖,邓石如的铁砚山房建于乾隆60年(1795年)。在这方书香浓郁的土地上,薪火世代相传。二百余年尊为“邓派”,邓派的创始人为邓石如(1743-1805),中国清代书法家、篆刻家。他生于寒门,17岁后,开始以书刻自给。30岁后,遍观南京梅家收藏的金石善本,凡名碑名帖总要临摹百遍以上,朝夕不辍,书名大振。乾隆皇帝80寿辰之际入京都,书法响誉书坛,四体书法推为清代第一。
邓传密,书法家。邓稼先五世祖,邓石如之子,毕生极力搜集邓石如遗墨、金石,并以唐人双钩之法摹之。晚年主讲于石鼓书院。其后,邓家代代都在学界有很深学术造诣,有名气的人物。邓仲纯,邓稼先二叔,医生,侠肝义胆古道热肠,老舍称之为好友。邓仲纯、邓以蛰与陈独秀同乡世交,情同手足。
良好的家风对他影响很深
李银德介绍说:邓稼先于1924年6月25日出生在邓家大屋。父亲邓以蛰,字叔孙,北大、清华教授。母亲王淑娟,桐城人。邓稼先在邓家的祖屋铁砚山降生后不过数月就离开老家,跟随父亲到了北平,而且此后也一直未曾回来过,可是邓家世代相传的家风,还是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父亲邓以蛰是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学家,他学贯中西,兴趣广泛。在教育子女方面,亦注重兼收并蓄、中西合璧。邓稼先5岁时,父亲开始叫他念书,不久便送他进了一家私塾,正式接受旧学的教育。尔后,又送他上了新式小学。在新学堂里,学国文、算术、手工、常识等课。但放学回家后仍要接着背《诗经》、《左传》、《全唐诗》等。
日后的邓稼先夫人徐鹿希教授在回忆文章中如此写道:“儿时的稼先虽然特别淘气,但很聪敏。古文背得烂熟,数理化也学得很好。”邓以蛰还酷爱西方古典音乐,并喜好传统的京剧。这些,也都遗传给了邓稼先,尤其是京剧。多年之后,无论是在京郊初探原子弹秘密之时,还是当他从深山大漠的实验场回北京出差,只要有空,邓稼先总会跑到“吉祥”或者“长安”等剧院的门口,辛辛苦苦地“钓票”,以一过戏瘾。
他与杨振宁是同学,还是邻居
邓稼先在崇德的另一件有意义的事是结实了杨振宁,并由此开始了他们长达半个世纪的诚挚友谊。振宁之父杨武之,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任教于清华大学数学系。邓以蛰教授改聘清华之后,邓、杨两家毗邻而居。稼先老实憨厚,不善言辞;振宁则能言善辩,爱打抱不平,在性格上互为补充、助益。所以,尽管振宁比稼先要大两岁,两人却很谈得来,常在一起娱乐、神聊。
在西南联大的4年的大学生活对于邓稼先来说,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是至关重要。当邓稼先刚进联大的时候,杨振宁已经是物理系四年级的学生了,1942年杨振宁又考取了王竹溪教授的研究生。振宁常骑车去稼先的宿舍找他,二人依然一块聊天,一块背古诗,一块玩耍。1945年夏,杨振宁考取公费留美,赴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深造。差不多同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1946年秋他回到阔别6年的北平,被聘为北大物理系助教。1948年夏,考取留美研究生,赴美国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攻读原子核物理专业。
1949年夏天学期间隙,邓稼先到芝加哥大学探访杨振宁,此时的振宁,已经博士毕业并执教于芝大,而且很快便要去著名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但对于邓稼先来说,大洋彼岸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更能牵动他的心。(记者 苏勇)
链接>>>
“两邓”故居重新对游客开放
铁砚山房坐落在群山环抱、清溪如带的龙山凤水之间,东有龟山、北有虎山,故称为四灵山水。故居正屋三进,加厢房共60余间,砖木结构,古朴典雅。1986年7月,安徽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中央文化部拨专款15万将其修葺一新。
2012年安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邓”故居,重新对游客开放。邓稼先家人向故居捐献了邓稼先生前使用的珍贵物品和影像、文献资料。 邓石如、邓稼先故居所剩内宅共分两进,第一进为厅堂和左右厢房,右厢房为邓稼先出生地。厅堂内桌椅俱为修缮新置,所悬红色条幅表明邓氏嫡系子孙已非祖屋之主。故居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000平方米。已被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
(来源: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