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教育时评:幼小衔接不能揠苗助长

2014年11月02日09:11    来源:中国教育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教育时评:幼小衔接不能揠苗助长

  成功的幼小衔接有利于儿童尽快适应小学生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国内的相关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幼小衔接问题表现为两种极端倾向:一是入学儿童在学习能力与适应能力方面准备不足;二是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过早的学力、智力开发。

  究其根源,幼儿园与小学“各行其政”,缺乏合理的衔接机制,是造成教育断层的重要因素,而一些民办教育机构夸大了教育缺位,对“幼升小”恐慌情绪的蔓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透过社会上的种种浮躁情绪,应将关注点拉回到儿童教育本源上。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成了孩子的紧箍咒,也促使超前教育成为常态。殊不知,不适时的教育会事倍功半,机械化的培养会阻碍儿童的智力发育,同时给儿童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对于家长而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前提,盲目攀比孩子会背诵多少古诗、会算出几百甚至几千以内的加减法,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孩子的痛苦之上。

  此外,幼儿身心发展并不成熟,“催熟”只会给他们带来焦虑感。在一些孩子心中,“别人家的孩子”似乎成了“天敌”,而这种自卑感和攀比心很可能伴随孩子的一生。因此,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儿童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为孩子的天性“松绑”。

  西方国家也曾经历幼小衔接的困惑期,从重视知识技能的培养到注重全面综合发展,进而过渡到科学的幼小衔接。通过其发展历程,可以得出三点启示:

  首先,必须打破传统观念。发达国家也经历了“重智育,轻德育”的阶段。因此,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更加注重孩子的交往能力、情绪变化、集体意识。

  其次,必须重视儿童的“话语权”。例如,美国、德国的家长将注意力集中在儿童自身的认知、情感上,对于孩子出现的消极情绪,采用“疏”而不是“堵”的方式,有利于孩子在规则约束下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与主动性。

  最后,加强家校间的沟通。英国的学校会定期进行家庭访问和家庭辅导,有效搭建了家庭与学校间的桥梁,为家长提供及时的信息与指导。幼小衔接不仅是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更是家庭与学校的衔接。然而,我国大部分家庭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与配合,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割裂开,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就行了,教育问题都是教师的责任,这种观念不利于幼小衔接的系统性与连贯性。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幼学”不能揠苗助长、竭泽而渔,也不能人云亦云、放任自流。“人生不是百米赛跑,而是一场无穷无尽的马拉松”,提前一秒决定不了整个人生。同样,儿童的成长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家长在子女的儿童阶段,都应充分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以长远的眼光培养孩子,杜绝急于求成的“速效”教育与“重智育,轻德育”的功利教育。

(来源:中国教育报)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