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在叶圣陶语文旗帜下重新集结

2014年11月11日09:02    来源:中国教育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在叶圣陶语文旗帜下重新集结

《什么是我们的母语——民国三大家论语文教育》 杨斌编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叶圣陶、夏丏尊、朱自清都是时代之子、教育志士,救亡图存的时代浪潮是他们共同的生存语境,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他们共同的精神血脉。我们今天除了向先贤们表示仰慕和敬意之外,是否还有必要从他们的语文教育思想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回答是肯定的。

  ■杨斌

  叶氏语文学派具有哪些共同的思想倾向、精神特质和语文主张呢?现代意识、文学底色、民族传统是三面高扬的旗帜。

  学术研究的最大收获,是获取成果过程中的种种“发现”及相伴相随的成功和喜悦。在探求叶圣陶语文教育观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我的理解是,叶氏语文观不仅属于叶圣陶,而且属于和叶圣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另外两位民国语文大家——夏丏尊和朱自清。

  叶圣陶一生朋友很多,但是若论把个人情谊同学术志趣完美结合的朋友,可能非夏丏尊和朱自清莫属。在叶圣陶长长的一生中,让他曾经当众大放悲声的,只有夏丏尊和朱自清。1921年7月,叶圣陶在上海中国公学任教,结识了朱自清。1931年,任开明书店编辑,订交夏丏尊。三人切磋砥砺,莫逆终生,成就一段杏坛佳话。夏丏尊1946年去世,俩人交谊15年。朱自清1948年病逝,双方莫逆27载。在《叶圣陶集》中,怀念夏丏尊、朱自清的诗文有近20篇。不仅如此,叶圣陶和夏丏尊或朱自清合著的图书达14种之多。“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老一辈学人之间,讲究的是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叶圣陶和夏丏尊、朱自清之间深厚情谊的形成,既有他们性情敦厚、志趣相投的因素,也与他们的语文教育观高度一致的契合分不开。这一点不仅表现在他们有众多合著,同时也在他们的各自著述中清晰地表现出来。发轫于20世纪初叶的现代语文教育,是一场重大的教育变革。一路走来,面临许多教育史上从未遇到过的难题,来自旧势力的重重阻挠和前进途程中种种无法避免的现代化陷阱,都使得那一代语文人义无反顾地成为语文教育转型的探求者和改革者。

  这是历史赋予一代人的使命!

  沧海横流,风云际会,大转折时代的苍黄风雨催生出一代语文教育家,而其中可以称之为学派的,我以为首推叶圣陶、夏丏尊、朱自清,似可简称为叶氏语文学派,这应该是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学派意义的语文流派。

  那么,叶氏语文学派具有哪些共同的思想倾向、精神特质和语文主张呢?

  现代意识、文学底色、民族传统是三面高扬的旗帜。

  叶圣陶、夏丏尊、朱自清都是时代之子、教育志士,救亡图存的时代浪潮是他们共同的生存语境,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他们共同的精神血脉。反对旧教育,提倡新文化,教育救国,培养公民的现代教育理念是他们共同的价值追求。因此,和旧式教育的科举应试、读经作文有霄壤之别,他们的语文教育观都具有鲜明的现代意识。

  三人都是现代著名作家。叶圣陶、朱自清无须赘言,他们都以丰硕的创作成果跻身于现代文学名家之列。夏丏尊也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文学研究会的第一批会员。丰富的创作经历、深厚的文学情怀、成功的创作体验,这些无疑使他们对汉语文本质特征、审美特性和学习规律,有着别人所不曾有的独到而深刻的把握和领悟。在教材编选上,文学作品都是他们所看重的。叶圣陶编写的《开明国文课本》受到社会普遍欢迎,其浓郁的文学特质是重要原因。更重要的是对学科性质的理解和把握。他们都认为,作者的心情,就是作者凭借文字营造出来的氛围、意境、思想、情感,是作者流淌在文字中的生命,是源自作者心灵的歌哭。而触摸作者心灵的路径,就是文字。语文教育的全部秘密,就在于此。

  三人中,夏丏尊曾负笈东瀛,朱自清曾游历欧美,叶圣陶则一直立足国内。无论出国与否,他们对西方现代教育理念都积极吸收,从不做“学究式”的概念推演和“书斋式”的坐而论道,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教育土壤,始终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不断提出、探索和回答语文教育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且对教学方法论多有建树,譬如叶圣陶的“揣摩说”、夏丏尊的“语感说”、朱自清的“咬文嚼字说”,均折射出他们对汉语言文字特性的精湛把握和深刻领悟。

  那么,该如何认识叶圣陶、夏丏尊、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的历史方位和当代价值呢?换言之,我们今天除了向先贤们表示仰慕和敬意之外,是否还有必要从他们的语文教育思想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呢?当然,回答是肯定的。

  叶圣陶们所处的时期,正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肇始,语文(时称国文)教育也正如一个新生婴儿,旧时代之脐带和新时代之胎记相互缠结,经验和教训杂陈,辉煌和艰难并在。他们所进行的一切探索和创造,对于今天的我们,都是一笔宝贵财富,具有传承和借鉴的重大价值。尤其是,百年时光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瞬间;相比他们的时代,今天仍处于同一历史转型时期,语文教育的现代转型,仍在路上。昨天他们面临的问题今天同样存在,他们的思想和智慧对今天仍然具有深刻启迪。我们今天母语教育的改革路径,理所当然地应当从本民族语文教育传统中汲取营养、传承经验,而不是生搬硬套其他语言系统的什么法则和定律。民国时期处于旧式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关键节点,承前启后,民国语文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奠基的关键时期,积淀的语文教育经验十分宝贵。从某种意义(比如学科教育)上说,那也是一个需要巨匠而且产生了巨匠的时代。叶圣陶、夏丏尊、朱自清就是那一批巨匠中富有典型意义的代表人物。可惜,我们很多人已经忘记了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字;而对于什么是真正的语文,什么是符合母语特点和规律的语文教育,常常盲人摸象一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或搬弄概念,故弄玄虚,与母语教育的本质渐行渐远。

  重新集结在叶圣陶、夏丏尊、朱自清的语文旗帜下,接续他们开创的现代语文教育传统,已然成为时代的召唤和历史的必然。(作者单位:江苏省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所)

(来源:中国教育报)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