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成华区以教育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纪实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吹响了全面推进并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号角,而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成都市成华区高举教育现代化旗帜,坚持以教育现代化统领区域教育改革,以教育改革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努力培育全面、充分、自由发展的“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硬件现代化:“家门口就有好学校”照进现实
“我没想到这所学校还有这么大一个剪纸博物馆,更没想到这些精巧构思、细致剪裁的数千幅作品,竟然都出自孩子们之手。”这是日前,在成都市成华区承办的走进“身边的好学校”——成都市“新优质学校”开放周现场会上,一位家长参观二仙桥学校后发出的由衷感慨。
曾经,人们提到成华区,想到的就是“老工业基地+大农村”;提到成华区的教育,想到的就是工厂子弟校和大量农村学校。伴随着近些年成华区转型为一个现代化的中心城区,成华教育也通过优化教育结构、优化学校布局、优化办学模式、优化教育手段等,推进区域教育从“统筹”走向“均衡”、迈向“优质”。“家门口就有好学校”逐渐照进现实。
——优化教育结构。成华区优化教育结构,健全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满足辖区群众不同教育需求,推进区域教育实现从“好上学”到“上好学”转变。学前教育着力普惠,义务教育大力实施特色学校建设行动,高中教育着力特色多样发展,中职教育走精品办学之路,社区教育建立“区-街-居”三位一体社区教育网络,民办教育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相继被评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为“全国优质均衡教育实验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等。
——优化学校布局。成华教育在完成子弟校剥离、农村校收编等结构调整后,又先后进行了两次教育布局调整。最近的一次布局优化是2012年,结合成都“立城优城战略”龙头工程——“北改”契机,成华区制定了《2012-2015配套学校建设行动规划》,全区优质学校布局实现六大功能区全域覆盖。按照规划,到“十二五”末,成华区教育总投入将达到51亿元,其中配套学校建设18亿元,高起点、高标准新建45所配套学校(幼儿园)。
——优化办学模式。2004年,有着成华教育“黄埔军校”美誉的双林小学领办原成都420厂子弟小学,首开成华区教育集团化先河。2009年以来,成华区采取“名校+弱校”“名校+新校”“名校+涉农校”等形式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成华区还创新实施“委托管理”模式,为处于发展瓶颈期的学校注入发展活力。
——优化教育手段。成华区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十一五”以来,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全区50%的学校配备全自动录播教室,80%以上的班级配备固定多媒体教学设备,校园网、视频会议终端、网络监控系统覆盖率均实现100%。建成省、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和实验教学示范校28所,比例位居成都市之首。
育人现代化:培育“全面、充分、自由发展”的现代人
电子科技大学附小六年级学生小汪是从外地转入该校的,第一次开家长会,小汪的妈妈一脸惊讶。“我以为班主任会公布孩子的考试成绩,可老师谈得最多的却是如何饮食让孩子更健康,如何锻炼让孩子身体更棒。”她说,孩子原来的学校会定期向家长通报孩子的成绩,搞得她很紧张,“现在,我一下子就轻松了!”
这位家长的感受正是成华区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办学,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内容将学生培育成“全面、充分、自由发展”的现代“人”的缩影。
围绕着“人的发展”,成华区大力开展“成长课堂”、“艺体教育”、“增值评价”、“未来教室”等实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成长课堂。多年来,成华区坚持以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目标,紧紧抓住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两大实施路径,促进学生知识习得和能力培养两大目标同步达成。逐步建立起了“行政主导、学校研究、研培助力、专家引领”四位一体的区域课堂建设协同推进体系;在学生课外实践领域,以“素质教育”为载体,积极探索以区青少年综合实践活动中心、14个街道“430素质营”的“1+N”区域课外实践基地模式,并在学校全面开设学生自主选课的“走班制”课程超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课堂改革的有效实施,助力区域教育质量连续六年持续增长,先后成功承办“全国主体教育研讨暨课堂教学展示会”、“全国首届小学‘成长课堂’录像课比赛暨高峰论坛”,受到与会专家和同行积极评价。
——增值评价。成华区着力改进对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学业质量的评价方式,积极推行“增值评价”改革。在学生学业水平评价上,改变以往忽视学生起点的水平差异和对学生“一把尺”的评价取向,突破以往单纯以学生某一时间节点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静态指标评价方法,引入“增值”概念,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真实反映学生的相对进步及其付出努力的程度;在教师、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上,打破评价学生、教师“唯分是举”的做法,构建学生学业水平、教师教学质量、学校教育质量等多方面要素在内的区域教育质量大数据,并以此评价、改进。
——艺体教育。多年来,成华区全面落实“健康第一”思想,牢固树立“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理念,大力推进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开足上好体育课,创新学校大课间,广泛开展、组织参加各级各类体育竞赛活动,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同时,坚持“以艺寓德、以艺育德、辅德引善”,不断深化学校体育、艺术教育改革,大力实施体育艺术“2+2”项目(武术、短式网球+书法、竖笛),开启适合每个学生的优化发展路径,构建起“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班班有特点、人人有项目”的区域体育艺术教育大格局。
——未来教室。成华区配备了标准的未来教室,包括电子双板教学系统、教学资源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及互动端、远程互动教学系统、其他配套设备(诸如课桌椅、教师多功能讲台)以及系统及资源升级维护等。未来教室彻底颠覆学生、家长对教室的想象,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计算机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便利,体验到利用新技术进行学习的快乐。
培养具有现代知识体系和能力素养的国家未来主人,首先要求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团队必须具备现代教育意识,构建较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形成适应现代教育要求的能力素养。成华区有效激活队伍内在发展需求,营造“事业无限大、追求无止境”的教师发展氛围,通过开展“明师锻造工程”、“名师涵育工程”、“亮‘见’工程”、“引智工程”等,充分调动起行政主管部门、学校、研培机构和干部教师队伍多方的积极性,努力锻造一支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卓越教师队伍。
管理现代化:依法办学、协同共治
日前,成都市双水小学要定制一批校服,一家公司代表兴致勃勃地来到学校。校长甘凤兰听明来意立即说:“这个事情不要找我,你直接去找学校的教代会老师商量。”最终,在教代会成员的坚持下,这家公司在校服价格上进行了优惠,并保证不会影响质量。“这样的大事居然由教师代表来拍板,新鲜!”公司代表竖起了大拇指。
而这仅仅是成华区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教育治理能力,“依法办学、协同共治”的缩影。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是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进程,只有不断推进教育制度的变革,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的完善,才能给教育现代化进程以新突破。
成华区把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定位在管理体制变革和转变管理方式之上。以《成华区教育管理规程》为突破口,促进权力配置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把“放”和“管”两个轮子做圆,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
该规程明确定位了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全面实行教育行政审批事项和监督服务事项集中办理和网上运行制度,制定了一系列尊重和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评估标准,大胆探索放权试点改革,扩大和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和管理权限。
成华区积极推进学校章程的制定,促进学校多元权力主体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实现机会平等、责任共担、权力共享、“依法治校”。在学校治理结构上,成华区还初步构建起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三权分立的法人治理结构。一是学校校务委员会,按照学校章程聘任、辞退校长以及学校班子成员;二是完善民主决策程序;三是自主设置学校内部职能机构;四是建立决策评估机制;五是健全校内民主监督机制;六是扩大了家长对学校办学活动和管理行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到目前为止,成华区大多数中小学都制定了合法、合理、科学、可操作与特色兼备的章程,并成为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履行公告职责的基本规则。不少学校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治理结构,如书池小学不断探索“五步议事法”,即议题征集、充分协商、形成共识、共同执行、多元评价;华西中学探索“三会一校”民主参与决策机制,充分调动学校发展协调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以及家长学校参与学校民主决策的积极性;石室小学建立“家长助理”制度,完善家校合作机制、家长资源“育人”机制、学校形象展现机制,向家长放权得以落地生根。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