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武汉一所重点高校的德语系老师在批阅学生的期末考试试卷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将国家领导人的新年贺词翻译成德文时,几乎没有一个学生能做到准确无误。他对记者说,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学生不能准确把握汉语,特别是成语的词义。他说,德语是比较难学的外国语言之一,学生英语基础比较好,学起德语来并不十分困难,可由于学生汉语基础比较薄弱,他在德语教学中往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来普及汉语知识。
无独有偶,华中师范大学的大学生小周,参加完六级英语考试后,向记者发出感叹,若汉语学习也实行四、六级考试就好了,这个喜欢读台湾作家作品的文艺女青年,在校园看到错别字就特别不舒服。小周讲到,在大学课堂上一个常见的场景是,老师口若悬河,学生在记笔记中,往往会传出“××字怎么写”的声音,要不就是掏出手机查一下再继续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学生缺乏一定的语文素养,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其步入社会后在工作上的发展。
江汉油田新闻中心负责人徐木君说,企业定编后,政工部门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企业对外宣传、文化建设方面面临断层,一些在岗的理科生几乎不能动笔写出条理清晰、表达明确的文章。
中交二航局党工部负责人陈同尧也有同样的感受,他对记者讲到,他们局一年有三百多个优良项目完工,可只有10%左右的项目经理能完整地从技术、管理层面上对工程进行总结。项目经理能干不能总结的弊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发展。
在武汉多所高校,大学本科该不该加强语文教育,汉语要不要进行四、六级考试,成为热点话题。
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大学语文课一直饱受非议。不少受访者认为,进入大学后,理科生对于语文的接触相对文科生要少,他们更偏向于专业知识。与此同时,大学语文在整个大学的学习中所占比例是语数外三门中最少的,基本只在大一会有课,其中学习的大部分为文言文。由于课时太少,有些教材甚至直接从高中教材中选取部分篇章。有人直言大学语文是“高四语文”,教授内容和教法与中学没有太大区别,所以备受学生冷落,学校开课的热情也不高。相对于高中生,大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并没有显著的提高。
去年年底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加大了高考语文分数的权重,有学者说,高考指挥棒有望帮助汉语教育回归到应有的地位,引导加大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力度。不过,与此同时,大学语文教育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去年11月份,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汉语》课改为选修课曾引起社会热议。在此前后,陆续有高校将大学语文改成选修课。去年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公布的大学语文课程现状调查显示,在全国91所参与调查的高校中,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的仅34.8%,62.5%的高校大学语文课时在32个或更少。
目前,国内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经常是公共课,一般都是一二百人的规模。而美国一些大学的写作型通识课程一般都是20人以内,没有超过30人的。有专家认为,要想保证语言教学的效果,应该采取小班教学。
从1978年至今,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经历了持续三十多年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大学语文发展进入一个小高潮。而到上世纪90年代,不少高校开始将大学语文从必修课变为选修课,并减少学时。
最近十年来,教育部多次发文要求把大学语文的建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手段。如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函,建议各地教委、部属高校“结合本地区、学校实际,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但是,现状是大学语文遇冷,面临被边缘化的命运。
许多专家已经看到了当前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一些高校也在频频出招,力图从根本上扭转大学语文教学以及大学人文素养培养的不力现状。武汉一所高校的中文系主任对记者说,大学语文不应该成为一个被疏离、被忽视的对象。要改变目前大学语文被边缘化的命运,给大学语文教育开出合理药方,各方都应当共同反思、认真探索。大学语文教学不能仅仅止步于工具性,应该更加突出人文性,应更加丰富、立体、深入、多元。记者 邹明强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