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一首跨越千年余音绕梁曲儿 说说清宫戏曲那些事

2014年02月01日07:22    来源:光明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一首跨越千年余音绕梁曲儿 说说清宫戏曲那些事

清人绘戏曲图册《芦花河》

  如果说中国戏曲是一首跨越千年却依旧余音绕梁的曲儿,那么,清宫戏曲无疑是其登峰造极而又华美壮观的那声吟唱。

  作为世界三大古老戏种之一,戏曲萌芽于中国文化的早期,成熟于宋元,兴盛于明清。清代戏曲演戏之胜、剧种之多、唱腔之富,堪称各朝之冠。据统计,目前现存的近三百个戏曲声腔剧种中,有约二百种形成于清代,其中不乏被誉为“国粹”的京剧。清代帝后多酷爱戏曲,“君好则臣为,上行则下效”,这不仅为戏曲艺术发展提供了宽广的空间,也推动宫廷演剧在清代发展至巅峰。

  在清朝,戏曲演出不但具有观赏教化功能,还首次被正式列入重要的宫廷仪典。为了满足皇家的需求,徽班进京、民间艺人进入宫廷戏班自是不在话下,除此,内廷还特意组建机构,搭建戏台,制作戏衣、砌末,并由御用文人创作专门为宫廷演出用的剧本。因此,清宫戏曲无论戏台、剧本,还是服装、道具,都甚为讲究。

  先说这戏台。紫禁城内原共有10余座戏台,形式多样,装饰奢华,已成为宫殿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其中,体量最大、规格最高当属宁寿宫区域的畅音阁戏台,它经常在节庆之际上演大型剧目。而名头最响亮、使用频率最高的则是重华宫东侧的漱芳斋戏台,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马连良、李万春等众多名角都在此留下足迹。“北面五间正房有廊檐,正中悬着红边贴金蓝地金字竖匾,‘漱芳斋’三个楷书,并排三个满文。”梅兰芳曾详实记录下他早年到漱芳斋演出所见。紫禁城外,“崇台三层”的大戏台、位于池水之中的“水座”、临时搭建的“行台”,各种苑囿行宫中所建戏台也是结构精巧,堪与宫中戏台相媲美。

  再说这演剧和剧本。清宫演戏根据不同节令会有不同戏差,其中,单为皇家特供的“承应戏”就有“庆典”、“月令”和“临时”之分。“承应”,指艺人应宫廷或官府之召表演侍奉。凡遇皇帝大婚、太后寿诞等内廷喜庆之事,必安排“庆典承应戏”;每逢元旦、除夕、中秋、皇帝诞辰等节令时,上演“月令承应戏”成为一种惯例;而平日为迎合帝后妃嫔的兴趣,讲述民间故事的“临时承应戏”也引人入胜、备受欢迎。演剧规矩多,戏本也是颇具名堂。例如,皇帝万寿演出剧本有《福禄寿》、《九九大庆》;皇太后万寿则有《天人普庆》、《芝眉介寿》;皇后千秋则有《螽斯衍庆》、《莲池献瑞》等。与此同时,即便同一部戏,所用的本子也不尽相同。专供帝后阅读的剧本是“安殿本”,供南府或升平署排戏的则包括总本、单头本、排场本、串头本、曲谱本等各式剧本。与此同时,宫中如意馆画师还会创作戏曲画册,供帝后观剧之余闲暇养眼。

  除此,清宫演剧的“行头”、“砌末”更是让人称奇。“行头”即演出时所穿戴的衣靠、盔帽、靴鞋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戏衣。清宫演剧各类角色穿戴使用的各式戏衣,都有特定的谱式和色系,且均为精益求精、不惜工本的皇家之作。戏衣的原材料是每年各地进贡的数万匹绸缎,图案和样式由如意馆画师负责,经送上认可后交内务府制作。拼各色缎绣折枝花卉蝶平金双喜吕洞宾八仙衣、黄缎平金十团龙绣云蝠女蟒……各式戏衣色彩斑斓、纹样典雅、织造细密,不仅让民间戏班望尘莫及,有些甚至豪华得不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砌末”为各种道具的统称,清宫演剧舞台装置、生活用具、交通工具、武器、刑具等各种“砌末”,也均由清宫内务府造办处钦工制作,讲求精美写意,大到炮车,小到眼镜,巨细皆全。据悉慈禧五十岁生日,在畅音阁和长春宫演戏,一次购买道具的用银多达11万两之巨。

  有了这些物件的“捧场”,清宫演戏自然是“歌舞升平”,蔚为大观。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皇帝六十大寿,连演《白兔记·回猎》《浣纱记·回营》《邯郸记·扫雪》《西厢记·游殿》《单刀会》《鸣凤记》等剧目,可谓盛况空前。乾隆时期,宫廷演剧更具规模,达到全盛时期。到同治、光绪时期,虽有内忧外患之虑,但因慈禧喜好,宫廷演剧仍旧很频繁。直至清王朝灭亡,宫廷戏曲演出才随之渐渐淹没于历史舞台。

  古今沧桑,昨是今非。虽然清王朝已逝,但一件件弥足珍贵的戏曲文物却被保留下来,见证着历史,传承着文化。即日起至3月18日,由国家大剧院与故宫博物院联袂主办的《壶天宣豫——故宫博物院藏清宫戏曲文物特展》在国家大剧院展出,行头、砌末、剧本、戏画、戏台模型等140余件(套)珍贵文物和资料,让观众细细感受皇家演剧的风光旖旎和“台前幕后”,在这里可以静静聆听昔日清宫戏曲的兴衰沉浮和鲜为人知的那些事儿。(何叶青)

(来源:光明日报)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