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钢退休前是广州的一名城管队员,2006年来到增城的一个山村支教,一直待到今天。曾强 陈志明 摄
“想去灵山支教,可以找肖叔。”7年前,广州退休城管队员肖钢告别城市生活,孤身徒步走进广州增城派潭镇灵山深处,将支教服务送到了留守儿童的身边。
“肖叔就像留守的‘支教码头’一样,迎来送往上千名支教大学生。”其中一位志愿者说。从最初的不被理解,到被大学生亲切地称呼为“肖叔”,肖钢默默充当着志愿者的联络员,传递着爱心。
当好大学生支教“接待员”
2006年肖钢退休之后,赴四川都江堰旅行,看到一个孩子独自在路边。“那孩子告诉我,他的爸妈都来广东打工了,已和自己五年没见过面。”那次偶然的际遇,促使肖钢决定前往山村支教。经人介绍,他到了增城灵山,发起关爱留守儿童的支教志愿服务活动。
刚开始,他在灵山租了一间民房住下,全身心开展筹备。直到现在,他每个月也就仅回广州市区一两次,大多时候都在灵山度过。每年的寒暑假、六一节、黄金周,以及平常的短假期,都会有大学生到灵山支教。肖钢就当好他们的联络员、接待员,帮大家组建支教服务的基地。他从每月的退休金中拿出一大部分,用于补贴支教大学生的吃住费用,给留守儿童买文具、学习用品,资助困难学生上学,加起来累计已有十几万元。
看到肖叔的真诚,增城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邱秋将派潭镇樟洞坑村的祖屋经过修缮,借给肖钢办学堂。当地学校一些闲置的课桌椅也被送来这里,摆放得整整齐齐。“教室”经过精心布置,挂在墙上的竹筛贴着大红的“满”字,与小黑板上彩笔写的英语单词相映成趣。
想筹建100间“小草书屋”
2007年1月,肖叔开办的第一所课外学堂——“万子学堂”在派潭镇七境村开课。“刚开始的三年挺困难的,村民不是很理解我。不仅有免费的课外学堂,还赠送文具,甚至会资助辍学的学生,村民们不太相信。”
肖叔说,在原生态的村庄做事不能像城市里那样急躁,“刚开始连10个学生都召集不到,但慢慢我的学生就多了起来,村民也逐渐信任我了”。现在,他在灵山已经开办了3所课外学堂,并在韶关新丰设置了新的支教点。
多年来,他请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广州十几所高校的大学生来灵山支教。志愿活动逐渐发展成“留守的天空”快乐成长营公益项目,在2011年转为由华南师范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统筹,每年都有上百名不同高校的义工下乡支教。肖叔还开办了4家乡村图书室“小草书屋”,发动爱心人士捐赠了图书。“我的心愿是再筹建96间,”他说,“读书是留守儿童通向山外的一条出路。”
在反思中改进支教方式
在支教的同时,肖叔不断地做一些反思,改进支教方式。最早的时候,他教孩子们学毛笔字和珠算,却发现孩子不感兴趣。后来,他请来大学生义工,发现他们带来的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让孩子们眼花缭乱,使孩子们对物质的好奇心和占有欲迅速膨胀。
“做慈善不能只看孩子当下开心的一面,还要想一想对孩子心理的影响。”肖叔说,为此制定了志愿者支教的守则,要求大学生来的时候严禁携带与支教无关的奢侈品。
经过改进,志愿者目前只在派潭镇第二中学和第三中学对初中生开展学业的辅导,对小学生的支教重点放在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上,如手工、绘画、音乐等,共同学习做人的道理。
对话
肖钢:我的内心十分富有
南方日报:志愿者们说很喜欢跟着你爬灵山。
肖钢:我带着来支教的志愿者爬山,是想让他们在山上寻找到自己的“路”。我们在山涧巨石中沿着山泉直上,有些山路走起来很困难,这就像从学校迈入社会,路不再是由老师和父母帮你铺好的,要走出自己的“人生路”。
南方日报:留守农村,你的心态有什么变化?
肖钢:以前干了20年的城管工作,在广州火车站执勤,整天的生活熙熙攘攘,也经常看到外来工生活的艰辛不易。虽然为支教投入了很多积蓄,但我觉得自己的内心十分富有。搬到这山坳里住,安安静静地为留守的孩子们做一些好事,便足够了。“空心村”的孩子们缺少爱,父母们不在身边,我希望青年志愿者能做他们的哥哥姐姐,真心去爱他们。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