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兴趣班不再为“兴趣”而开 少年宫让欢乐纯真变了味儿

2014年01月22日15:56    来源:北京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兴趣班不再为“兴趣”而开 少年宫让欢乐纯真变了味儿

  双重压力 让兴趣班不再为“兴趣”而开

  曾几何时,少年宫是孩子们心向往之的“乐园”,但近年来,一些少年宫涉足奥数、英语等辅导培训,甚至与社会上的培训机构无异,让原本的欢乐纯真变了味儿。

  相比18日北京市少年宫火爆的报名场面,可是又有多少孩子是出于“兴趣”来上兴趣班呢?

  家长:以爱之名

  19日,记者来到市少年宫,尽管少年宫门前已经贴上了名额已满的告示,依旧有不少家长前来,希望能“捡漏”,但大部分家长都未能如愿。

  在这里,记者见到了打算给女儿报名学书画的张女士。张女士的女儿目前是小学三年级,而当天正是2014年寒假的第一天。据了解,春节前,张女士的女儿还得上一周的英语兴趣班,春节后还得上一周钢琴课。

  “昨天我们也来了,但是人实在太多了,害怕挤着孩子,所以没报名就直接回去了。”张女士告诉记者。由于已经满额了,张女士打算再去区县的少年宫。

  临走时,记者问孩子喜不喜欢上兴趣班,她没有吱声,母亲赶忙说道:“没办法,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孩子多一门技能就多一分成功的希望,我也是为了她好。”

  “我们也是为了你好。”当孩子与家长的想法发生冲突时,这是家长最常说的一句话。

  以爱之名,已经成为中国式家长的标签。然而以爱之名,真的能够收到家长期望的效果吗?

  去年,一名河南焦作的初一学生由于母亲给自己报了太多的兴趣班,最终离家出走。

  网络上曾经流传这样一个段子:5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少年宫。7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奥数班。15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重点中学。18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高考突击班。23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公务员。32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非诚勿扰》……

  诚然,把孩子送进各种兴趣班、培训班,家长表示均是“以爱之名”,既确保了孩子的安全,家长又能安心地正常上班,还能让孩子学到知识增强本领,何乐而不为?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平时的学习就已经让孩子们苦不堪言,压力大、睡眠不足已经成为青少年普遍的问题,如果孩子们在假期不能得到很好的放松和调整,很容易让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公益机构:缺乏长效发展机制

  2006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就曾明确指出我国各地青少年宫、少年宫、青少年学生活动中心、儿童活动中心、科技馆等公益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存在的问题,包括:一些活动场所侧重于经营性创收,偏重于培养特专长学生,未能充分体现公益性原则和面向广大未成年人的服务宗旨;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衔接不紧密;管理体制不顺,投入保障机制不健全,内部运行缺乏活力,发展后劲不足,等等。

  缺乏长效发展机制,使得少年宫为如何生存所累。

  学校:一刀切斩不断孩子的教育需求

  兴趣班、特长班,顾名思义,是发展兴趣和特长的,但近年来,兴趣班和特长班,都异化为加分教育(为获得升学加分而进行),这遭致社会舆论的质疑。

  诚然,确实存在学校以开兴趣班、特长班为名乱收费、补课的现象,对此,教育部门也已经禁止中小学举办兴趣班。然而,学生的教育需求并没有因此消失。当然,目前报名兴趣班者,真有兴趣者,以及冲着今后可能为升学增添砝码的均有。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不改革学校管理制度,而是简单取消教育项目,就如因出现安全事故,就取消春秋游一样。长此以往,学校的教育功能会大大退化,受教育者的多元教育需求将很难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满足。

  应针对学校兴趣班变异的真正根源,寻求对策,而不是一刀切地取消学校的兴趣班。要通过教育管理制度改革,让学校按教育规律,规范地为学生提供各种教育,满足受教育者的多元教育需求。同时如果学校实行民主管理,开设教育项目,需要得到教师和家长委员会的同意,所有学校财务信息公开,那么,兴趣班是可以服务于学生的兴趣发展,同时也不会成为学校牟利的工具的。而如果学校能有各种兴趣班提供给学生选择,教学计划之外的兴趣班,只实行成本收费,那么,学生们发展兴趣,就不需要一味去找社会培训机构。

(来源:北京晚报)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