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热议“节俭能改变什么” 改变,从青年一代开始【2】

2013年11月22日07:32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热议“节俭能改变什么” 改变,从青年一代开始

  “节俭之风”早该吹了

  曾在韩国留学,现供职于一家韩资消防设备企业的张建对于近来国内掀起的“节俭风潮”也颇有感触,“节俭之风早就该吹吹了。”

  韩国留学期间的一次经历,至今仍令张建感到有些“不好意思”。那时他和几个中国留学生一起在一家小餐馆吃饭,习惯性地剩了一些饭菜,准备结账走人时,却被小餐馆的厨师礼貌地拦了下来,“客人,是不是我做的菜不好吃?不合您的口味?”

  留学生们顿时语塞,再回头看看其他客人的桌面,每一个碟子都是“光盘”,“韩国人都有不剩饭的习惯,而这个习惯,最早是通过我们国家的孔孟之道传过去的;生长在孔孟之道发源地的我们,很多却丢失了这个好习惯。”

  张建现在的公司,自助餐食堂里明文规定,“吃多少、打多少”;办公室A4纸正反两面都被充分使用,传真纸用完后会被装订成册,下次反面再用;每个月定期搞两次国学教育讲座,重点培养员工的道德品行。

  对于近来被传播得热火朝天的“八项规定”、“光盘行动”,他举双手赞成,“这些规定,早就该出台了。”

  在江苏连云港,海州区委组织部部长卢平因为“节俭之风”的到来,感到“轻松了许多”,“现在去下面乡镇检查工作,连工作餐都不用在那里吃,上午去,中午一定赶回单位食堂吃饭。”

  有好几次,卢平都是在中午12点30分左右赶上食堂最后一拨吃上的饭。这种做法,既节省了基层的经费,又节约了自己的时间,“近阶段,我已经有一个多月没参加过公款接待的圆桌饭了,感觉轻松了不少。”

  他告诉记者,现在在对外接待方面,各个单位在接待客人之前都要提前上报来访人姓名、人数、就餐地点、招待标准、陪客人数等,事先报批;在机关食堂用餐方面,有专人督察职工就餐有没有浪费,剩餐多的职工会被口头批评,剩餐特别多的情况会找单位负责人谈话。

  “一开始可能要靠‘督察’,但久而久之,就成为习惯了。”卢平告诉记者,一时的“节俭”可能并不能改变什么,但长期坚持的“节俭”却意义重大。最近一篇媒体报道,令他印象极深,“个别老百姓改变了长期以来对政府官员的评价,餐厅服务员说晚上基本看不到领导饭局了。”

  “节俭风”还吹到了学校,广东实验中学高二学生林艾告诉记者,学校里同学们现在大多按需打饭,很少有剩很多饭的情况出现。有的“不小心”打多了的同学,会把剩饭喂给食堂附近的小动物吃,“这也算是一个好办法。”

  勤俭“升级版”融入时尚公益理念

  “亲,200元钱对你意味着什么?每天节约1度电,一年下来大约是200元;每月少开一天车,一年下来能省200元油费;每天存1元钱,一年能存300多元;少吃一顿可有可无的饭、少买一件可有可无的外套,也能超过200元。”

  由于传统的提倡节俭的方式过于呆板,有时会有作秀之嫌,令青年人感到厌恶;最近,苏州市供电公司的青年员工、“五彩梦”助学活动组负责人文锐尝试用一种时尚公益的方法来宣传“勤俭”。

  她的理念是,说服大家用各种方式省下200元,捐给四川大凉山深处的贫困儿童,或许就能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孩子们一年的生活费是200元钱,我们的一份节俭,能改变他们的未来。”

  颇有鼓励意味的是,苏州供电公司的上级单位江苏省电力公司连续10年资助的一所学校,已经出了3个大学生,还有很多孩子走出大山,在城里打工,“他们至少不是文盲,至少会用普通话与外面的人交流了。”

  文锐告诉记者,因为这种宣传节俭的理念新颖,“五彩梦”助学活动组颇受青年人的欢迎,除苏州供电公司的青年员工外,该社团还吸引了很多社会上的其他青年人,现有518名志愿者,共资助了凉山彝族自治州两所村小的593个孩子。

  10月,志愿者们自费到上述两所小学去支教一星期。当看到有的孩子藏起新书包准备回家送给姐姐,有的孩子把新牙刷放进书包说要回家送给妈妈,有的孩子在9、10摄氏度的天气光脚穿着拖鞋,还有5个孩子晚饭一同吃4只茄子时,年轻的志愿者们都默默地收起自己的名牌包包、脱下身上穿着的漂亮衣服。

  “平时光说节俭,大家听过就算了,谁也不会有什么行动;现在大家去了山区,亲眼看到自己节省下来的钱能发挥作用,效果完全不一样。”

  这两天,文锐又有了新的打算。她一边整理自家孩子那些没怎么穿过的旧衣服,一边琢磨着再发起一个“爱心妈妈团”,把孩子们的小衣服清洗整理一下,打包送到山区去;另一个想法是,号召志愿者们每人节约20块钱,为山区的孩子捐助一双雨鞋,帮助他们应对山区的泥路。

  在北京,以农民工群体为服务对象的青年自组织、老君堂“青年汇”总干事马恒也感受到迎面吹来的“节俭风”。

  隔壁新搬来的广告公司,置办了一套可折叠的背景板支架,每次搞活动要做背景时,只要花几百块钱做一块广告布挂在支架上就行。这种做法,提醒了马恒,“我们以前搞活动做背景板,每次都是用完就扔了,好几千块钱,又贵、又不环保,划不来。”

  马恒注意到,就在附近办公的乡镇行政机关正在缩减不必要的开支,“我们服务的群体本身就是一个不挥霍、爱省钱的群体,我们做活动也应该能省则省。”他说,虽然不能单纯依靠“节俭”来改变农民工群体的生活现状,但“不节俭”的单位、组织或者个人一定也“成不了大器”。(记者 王烨捷)

(责编:教育实习生、熊旭)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