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9月2日电 (记者 阚枫)又是一年开学季,“新生装备进万元时代”、“月生活费千元起步”、“谈不起的校园恋爱”……连日来,高涨的大学开销被家长和学生集体吐槽。然而,当盲目攀比的“超钱”消费风浸染到大学生群体,校园内的贫富差距隐忧也更加凸显。
开学消费:“交得起学费,买不起装备”
随着各大高校新生报到陆续开始,大学生的“开学经济”持续被媒体关注。近日,诸如“开学支出花掉父母四个月工资”“供不起大学学费,父母被儿子告上法庭”的报道,再度引发舆论追问:如今供一个大学生真的是“烧钱”?
一周之后,安徽女孩张琳将去上海一所大学报到,在父母装好的四个行李包中,网络流行的“新生三件套”一样没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张琳一年的学费是5000元,而这“三件套”就花了13000元。
“这些都不是‘高配’,我身边好几个同学甚至买了上万元的单反相机。”张琳说,自己并没有刻意要求父母买这些,但是如果别人都有,这些自然就成了必需品。
在大学新生和家长中,对于开学装备购置,张琳这种“大家都有”的消费动机典型。如今的大学校园里,从宿舍里的笔记本电脑到随身的平板电脑,从频繁更新换代的智能手机到动辄上万元的单反相机,种类繁多、价格昂贵的电子产品,因为“大家都有”而成为大学生心中的“必需品”。
为迎合大学生的消费心理,连日来,“大一晒装备”、“开学早武装”、“通知书换低价”……口号各异的电商开学季促销战已经打响。
在一家电商网站上挂出的“新生必备”清单中,大到山地自行车,小到女生床头的毛绒玩具都被列为大学新生“必备品”。在广东,一些商家甚至针对开学装备推出分期付款服务。
“交得起学费,买不起装备。”“一人开学,全家饥荒。”……网络上,家长对开学消费的逐年高涨怨声四起,然而,花费数万元迈过开学门槛后,家长们对大学生的“供养”其实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