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论文题目呈现文学研究短板【2】

2013年09月01日07:12    来源:光明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论文题目呈现文学研究短板

  人才在流失,留下的多醉心于“学术”而淡化了“学问”

  攻读中国现代文学博士学位,一旦通过了论文答辩,自然成为了现代文学研究与评论的后备力量。但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吴义勤在翻阅这份一览表时发现,当前还在一线进行研究的,比例并不高,“很可能这些博士一毕业,就与专业告别了。”

  他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就业的压力一直存在,博士生的数量不断膨胀,但高校和研究机构吸纳博士的比例偏少,所以他们不得不放弃研究,另谋出路。

  还有一种可能是现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出发点也不一样,“像上世纪80年代,读博士那是真的热爱文学、热爱学术,而今天不少是基于改变环境、改变身份的需要。因此,对今天的博士们来说,当面临选择时,学术被放在第二甚至更靠后的位置。”

  对于这份表单,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川鄂的第一印象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论文的选题宏大、视野开阔、注重中外比较,有比较明显的问题意识。相对而言,新世纪以来,选题的学术视野大都局限在学校书本教育层面上,偏小、偏窄、偏碎,考据多于思辨,知识重于思想,不太探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现实关怀也比较欠缺。

  他认为,这表明现代文学研究的两种思路:一是现实参与型的“学问”,以文学探究社会现实,希望对当时的文学文化建设有参考、借鉴乃至指导作用,具有明确的现实指向性;一是知识积累型的“学术”,把文学现象进行现场还原,不追求明显的现实功用。

  “从人文学科特性而言,前者充分发挥了文学之于社会、人生的价值,是一种积极的、动态的思辨之学。后者则延续了学术的自然积累,是一种平面的、静态的考据之学。两种各有特长,互为补充。”刘川鄂说,关键是如今属于学术积累型的选题过多,更多的博士在论文选题上就过于注重“学术”,而淡化了“学问”。

  在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教授孟繁华看来,透过近来的一些博士论文选题,可以初步看出,当下的学术研究缺少“苦闷”和“矛盾”,更无“迟疑”和“迷茫”,因为“知识规划”已经为这些“学术新鲜人”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学术本来是一条‘通途’,现在却越来越成为走向个人的学术‘小路’。这种倾向值得深思。”孟繁华总结道。(本报记者 王国平)

  延伸阅读

  根据洪亮的不完全统计,从作家作品看,除鲁迅外,其他受到关注较多的作家还有沈从文(28篇)、周作人(27篇)、胡适(21篇)、梁启超(21篇)、张爱玲(18篇)、老舍(17篇)、王国维(14篇)、林语堂(11篇)、茅盾(11篇)、郭沫若(10篇)。

  从时间段来看,“五四”时期是个热点,共有81篇论文与此有关。另外,有40余篇论文对抗战时期的文学给予重点关注。

  对于地域的文学现象,最突出的是上海,共有38篇。其他比较突出的还有台港澳(28篇)和东北(15篇)。

  对西方理论与方法的痴迷也是博士论文的一个热点。比如“现代性”一词,在论文题名中出现了70多次。杨红莉认为,这既说明了西方文论对中国的影响,也表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亟待进一步实现现代化转换,中国的研究者也需要进一步研究传统理论,从而发掘其对于现代文学的有效性。

(来源:光明日报)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