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位两院院士参与其中,4500个问题涉及时代科学前沿
图为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
8月13日,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将在上海书展面市。掐指一算,自1961年推出首版《十万个为什么》以来,这套中国科普第一书已经走过了52年。
新版《十万个为什么》共600万字,聚合了海内外各个学科的700余位优秀的科学家和科普作家,集中了4500个问题,并采用了全新问题、全新内容、全新体系、全新样式,以带领读者去了解这个时代科学最前沿的发展。与此同时,值得关注的是,这套科普书依旧接续了大科学家写小科普和一问一答形式的老传统。
90%的问题是全新的
新版《十万个为什么》分三卷共18册,目前正处于紧张的印刷阶段,“和第五版相比,新版90%的问题都是全新的。当然,即便是那些保留的问题,也要进行改写。”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辑洪星范说。
18册《十万个为什么》共分三个系列,其中基础板块有6本,分别是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球和生物;专题板块6本,是从基础板块延伸出来的,分别是动物、植物、古生物、建筑与交通、电子与信息、医学;热点板块6本,分别是大脑与认知、海洋、能源与环境、武器与国防、灾害与防护、航空与航天。对于引人关注的热点板块,洪星范说:“尤其是《武器与国防》,以前从未出现过,这是专为那些喜欢武器的男孩子们编写的。”
全书涉及的问题共有4500个,这些问题来自于从小朋友们中间征集的3万个问题,以及从其他渠道搜集的2万个问题,再由专家、编委进行筛选、整理和商议,“从2011年4月开始到2012年5月20日止,光是整理这些问题就花了一年的时间。”洪星范说。
为了适应网络时代读者的阅读需求,新版首次采取了全彩图文版,集中了7000余幅图片。洪星范说,书中每张图都有版权来源,有的来自图库,有的由科学家自己提供,有的由博物馆和科技馆提供,甚至还有作者自己制图。
据悉,新版《十万个为什么》图文精装本980元一套,此后,还将推出平装本、网络版等不同版本。
“中国”替代了“我国”
“新版所有的文字表述都是‘中国’,而不再有‘我国’的表述了。”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总编辑周晴说。
和以往版本相比,这是非常细微但也很明显的变化。对此,周晴解释说:“《十万个为什么》曾输出到国外,我们因此考虑到,新版一定要有全球视野。”不仅如此,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李远涛还说道,新版中关于中国的内容少了,描述上也更为中性。
在《地球和生物》分册,老版本往往会有大量内容介绍中国的地理、地质知识,但此次增加了大量关于非洲、欧洲等地的内容。“不能只讲中国,科学是无国界的,要把全世界的科学前沿和讨论都加进来。”李远涛说,一开始也有人认为,中国内容讲得太少了,但实际上,在新版中,中国的重要研究和一流成果,一个都没少。
来自国外图片库的大量照片也首次出现在新版中。“科技图片从制作和画面感的角度说,国内与国外的水平还有差距,因此我们在书中采用了不少国外的照片。”周晴认为,新版在图书的编辑上,并没有刻意避免什么,而是完全采取了开放的姿态,怎样好就怎样做。
小孩问题搞蒙科学家
新版依然沿袭了一问一答的形式,但即便是一问一答,这些问题已经和多年前小朋友所关心的事情大相径庭。
“第一版出版时,曾经有过问题征集,那时主要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洪星范说,包括像“天为什么下雨”、“墨水滴到水里为什么会散开”、“饺子熟了为什么会浮起来”、“冰棍为什么会冒白烟”这样的问题。现在孩子的兴趣和知识面发生了很大变化,新问题层出不穷,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比如有孩子就关注“为什么在牛奶里面加入三聚氰胺”、“为什么要用瘦肉精来喂猪”这类食品安全话题。
“小朋友越是出于好奇问出来的问题,越难以回答。”《十万个为什么》编辑乔馥娟说,像小朋友提出来的“人为什么会老”、“人为什么会死”这些问题,当她拿着这几个最简单的问题去找病理研究方面的专家时,专家一时就蒙了,不知从哪个合适的路径来回答。
“小朋友提的问题一下子就问到根儿上了。”乔馥娟说,他们在原生态的状态下,没有基本的知识体系,但对专家来说,有着不一样的认知,专家往往是按照理论体系、科学体系想问题。“大科学家和小朋友的对话其实不在一个平台上。”乔馥娟如此认为。也正因为这样,在编辑过程中,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不得不进行调整和拆分,比如“人为什么会死”就被拆分成了“死亡是如何判定的”、“为什么会有木乃伊”、“人能起死回生吗”。
115位两院院士集体出动
新版18个分册的主编、副主编,都由两院院士领衔,主要作者阵容里,更有不少有名望的科学家,以及海外著名大学的华人科学家。“全国十分之一的院士都参与了进来,总共有115位两院院士或担任主编,或亲自写稿,而亲自写稿的至少有四十多位。”洪星范认为,如此写作阵容在世界出版史上也属少见。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程京,此次给孩子讲的是基因的问题,他要通过生动、形象的回答,告诉孩子们什么是基因,隐性基因是怎么回事,显性基因又是怎么回事。
程京借鉴了国外科普的写作方式,亲自从市场买回了猕猴桃,通过简单实验,把猕猴桃的基因调出来,然后再告诉孩子们基因对健康、对治疗有怎样的影响;再通过基因芯片、基因测序,讲解遗传密码的问题。“关于基因的实验,在书中都配有图片,小读者也一样可以跟着做。”程京说。
“世界上最难写的就是科普了,单是通俗化这一条就够受的。”程京感叹说,平时用惯了学术语言,现在要改用孩子语言写科普,就好比油画家、国画家改画儿童画一样困难。比如,他比喻“芯片相当于一块饼干,又薄又脆”,而这个比喻要生动形象,还要准确,这个度很难拿捏。
但院士们为孩子写科普更多感到的是身上的责任。程京表示,如果不把这些研究成果推广普及,这些科研成果就真的只会藏在象牙塔里了。“和全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科普还差得太远了,大众急需正面科普的引导,否则会让很多‘邪门歪道’钻了空子。”
民间科普作家有全新视角
“春天里,每朵鲜花都在尽可能展示自己的美丽,吸引传粉动物,并利用这些搬运工把花粉运到其他同种植株的柱头上,完成一年一度的‘人生大事’。”这是作者史军在“为什么花朵有那么多颜色”一文中的开头语。
在700余名作者队伍中,像史军这样来自科学松鼠会的民间科普作家,至少有二十余位。而大规模吸收民间科普作家进入《十万个为什么》的写作队伍,在此前版本创作中还未有过。
出生于1981年的史军自称是科学松鼠会的年长一族,他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读完硕士、博士后,如今是果壳阅读图书策划人。在植物分册中,史军写了五个问题,主要有关花的传粉和繁殖等问题,“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为了准确回答每个问题,我不厌其烦地查阅过多种资料,可以说一个问题至少参阅二十多部国内外的学术专著。”
33岁的龚东从小是个超级航天迷,目前正在创办自己的公司。《航空与航天》分册中,龚东展示了自己的强项,主攻国际空间站和航天飞机的问题。他在介绍最新航天工程技术的同时,夹杂了人文、历史、奇闻的信息,让读者轻松走进了最前沿的航天科技世界。
“民间科普作家的写作,带有更多的趣味和年轻人的朝气,生活气息也更浓厚。”周晴认为,这支年轻的科普力量通过《十万个为什么》进行了整体亮相,为《十万个为什么》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