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十万个为什么》追新不厌旧【2】--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新版《十万个为什么》追新不厌旧【2】

2013年08月08日07:44    来源:北京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新版《十万个为什么》追新不厌旧

  版本一览

  中国科普第一书的历次版本

  1.

  1961年至1962年,《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出版,分为物理、化学、天文气象、农业、生理卫生、数学、地质地理、动物八个分册,收录了约1500个问题。

  2.

  1964年至1965年,《十万个为什么》(第二版)出版,按学科门类分为十四个分册,比初版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系统,“为什么”的数量达到2000多个。

  3.

  1970年至1976年,《十万个为什么》(第三版)出版,共分二十一个分册,这套小书成为了当时许多渴求知识青少年的精神食粮。

  4.

  1980年《十万个为什么》(第四版)出版,这次修订以第二版为基础,分为十四个分册。1993年,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又编辑出版了十册“续编本”,至此二十四个分册全部出齐。

  5.

  1999年,《十万个为什么》(第五版)出版,全12册,涉及五十多个学科,包含了三千多个“为什么”,总计三百余万字。

  人物故事

  唯一参与创作一至六版《十万个为什么》

  叶永烈:每个时代的“为什么”都不同

  “我相当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韩寒、郭敬明。”作家叶永烈回望自己的青春岁月时笑称。1961年5月,《十万个为什么》出版时,21岁的叶永烈是当时最年轻,也是写得最多的作者。52年过去了,第六版即将出版,73岁的叶永烈身上多了一个特别的头衔:唯一参与过第一版至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写作的作者。

  叶永烈头一次写《十万个为什么》时,还是北京大学化学系的大三学生。1960年暑假,他把自己写的《碳的一家》书稿寄给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一个月后收到了出版社的回音。没承想,这本书的责任编辑曹燕芳还是《十万个为什么》化学分册的责编。

  “化学分册请来一批中学化学老师写稿,但曹燕芳编辑觉得老师们写得像教科书,她看我文笔活泼,让我试写了五个‘为什么’。”叶永烈回忆说,五个“为什么”寄出去了,曹燕芳很满意,就又寄给他化学分册的200多个问题。叶永烈从头写到尾,这些回答竟然全部被相中了。“化学分册276个‘为什么’,我写了263个。”此外,叶永烈还为天文、植物、农业、生理卫生分册写稿,“八册共有1500个‘为什么’,我写了300个。”回忆起年轻时这一幕,叶永烈语调中都透着快乐。

  让叶永烈没想到的是,首版面世没多久就红了,总印量累积高达520万册。而叶永烈也随着《十万个为什么》上演了有喜有悲的人生。

  “在写《十万个为什么》之前,我到处投稿,但是命中率很低。”叶永烈说,《十万个为什么》出版后,他再也不用主动投稿了,他的稿件不断见诸于《光明日报》、《北京晚报》、《新民晚报》、《解放日报》等各大报刊。22岁那年他还在《安徽日报》开了专栏,发表了60多篇文章。这还不算什么,叶永烈的终身大事也有《十万个为什么》的功劳,“我回浙江温州老家相对象,第一次见面送给女方的礼物就是《十万个为什么》。”如今,当年的那个女孩已经和叶永烈相伴走过了金婚。

  有喜就有悲,“文革”中,《十万个为什么》被打成大毒草,写得最多的年轻作者叶永烈自然免不了遭殃。挨批斗,进五七干校,成了这个年轻人不得不承受的苦难。但即便在那段非常岁月,叶永烈和《十万个为什么》的缘分还在继续。“我在电影五七干校,隔一条河是新闻出版五七干校,《十万个为什么》的编辑散步时,又找我为第三版写稿子,我就在种水稻的间隙,写下了书稿。”

  “什么时代唱什么歌,每个时代提出的‘为什么’都不同。”从第一版写到第六版,叶永烈不仅感受到自身命运的变化,更从中探究到时代的巨大变迁。

  “我记得在写第三版时,有个问题就是‘为什么用麻醉枪可以把大象打倒’。”叶永烈说,当时在云南成立了一支捕野象小分队,这个问题就是因此而来的,“这些年更多强调的是动物保护,绝对不可能出现这个题材了。”

  第三版推出后,叶永烈还收到了很多读者来信,原来他在书中写到了如何利用化学反应做镜子,但是没有写具体配方。很多农村读者因为结婚要打大衣橱,纷纷来信找他要配方。信件实在太多了,叶永烈只好自己刻蜡版,印好标准答案,一一寄出去。他告诉读者先用氢氧化钠将玻璃表面清洗干净,如果表面上有油,银就镀不上去,镜子就会像花鹿皮一样。

  “1999年推出第五版,我记得提出了液晶是怎么回事,要是在1980年第四版时,就不可能有这种问题。”叶永烈认为,随着时代的进步,新的科学技术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他在书中就解答了液晶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液晶会起到这样的作用,液晶的化学成分是什么。

  和首版一气儿写了300个问题不同,73岁的叶永烈在第六版回答了20个问题,尤其是近年来关注度很高的诸多问题也落到了这位老将之手,比如“毒牛奶里面为什么加了三聚氰胺”,还有“瘦肉精”、“地沟油”、“塑化剂”等这些问题都是他解析的。“我要求自己语言要活泼,尽可能从生动的故事切入后,再讲科学道理。”叶永烈说。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