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交叉融合是高校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过程中,高校当务之急就是要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为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多学科交叉融合理念
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创新的源泉。当今世界,学科前沿的重大突破和重大创新成果,大多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和汇聚的结果。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重要阵地,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其新兴学科的增长点、优势学科群的发展点、重大创新的突破点。当前,高校普遍存在学科交叉融合度低、学科之间壁垒重重;科研人员多学科交叉融合意识不强,科学研究分散、封闭,资源共享不足,成果低水平重复;适应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和完善等问题。因此,高校要转变思想观念,进一步培育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意识,积极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有效途径,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创新质量,全面提升高校创新能力。
调整学科结构,优化多学科交叉融合布局
高校要遵循学科发展规律,结合高校实际,调整学科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以若干优势特色学科群为主,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格局。
一是跨学科融合,多学科嫁接,培育新兴学科增长点。一方面,高校要以优势学科为轴心,引导其它学科向优势学科进行相应的交叉渗透,在优势学科方向上凝练出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要强化多学科间的横向交叉和融合,在新兴、边缘、交叉学科方面培育出新的学科增长点。
二是大项目牵引,多学科支撑,打造若干优势学科群。高校要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打破原有的学科间限制,将多学科资源有效整合起来,从学科队伍、平台资源、技术条件等多个方面支撑优势学科群建设,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打造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若干优势学科群。
三是文理科渗透,理工科交融,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高校要树立大学科建设理念,进一步理顺学科关系,巩固提高文理学科,加快发展理工学科,大力扶持文理渗透、理工交融的交叉融合学科,形成多学科相生共长、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坚持协同创新,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平台
高校要将协同创新作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核心举措,汇聚创新资源,强化协同创新,打造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平台。
一是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交流平台。高校要围绕交叉融合学科的前沿学术选题,突破单一学科学术问题交流的定势,通过学术沙龙、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学术论坛等形式,定期举办跨领域、跨行业、跨区域乃至国际性的学术交流活动,学习借鉴国内外多学科交叉融合理念、措施和方法,为开展高水平的多学科交叉融合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二是搭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支撑平台。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人才聚集、资源集中等独特优势,以重点骨干学科建设为依托,整合和配置校内多学科实验平台资源,建立高度集成、开放共享、交叉应用的研究中心和平台,为多学科交叉融合搭建基础条件支撑。同时,以重大项目为纽带,以项目带头人为核心,汇聚多学科融合型团队,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多学科交叉融合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三是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协同创新平台。高校要适应国家、地方、行业和企业的需求,打破校校、校所、校企、校地行政壁垒,整合各方创新资源,建立多领域合作、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互补互融关系,打通科学研究上、中、下游之间的创新链条,发挥产学研一体化优势,开展联合科研攻关,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协同创新中心和平台。
创新管理体制,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机制
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必须创新管理,突破校内外机制体制障碍和壁垒,整合校内外一切创新要素,形成合力,为多学科交叉融合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创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管理体制。高校要改革传统的“以学科为核心”的科研管理模式,打破学科界限,建立“以学术问题为导向”的科研管理模式,形成适应学科交叉融合的网状管理结构。根据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建立以项目为纽带的人才流动机制、以任务为中心的科研合作体制、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等,充分释放人才、资源、技术等要素的活力,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长效机制”。
二是健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绩效评价机制。在总体评价方面,高校要改变单纯以创新成果为主的评价方式,建立以创新度和贡献度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在具体评价方式上,要摒弃传统的以评价指标体系为主的评价方式,建立基于学科发展的动因、前景和方向的多元评价方式。通过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倒逼”高校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
三是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协调联动机制。要打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成立由各方参与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管理组织,负责各学科和单位之间的横向联系和沟通,形成多方合作、协调联动、互惠共赢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机制。(作者单位:河北北方学院)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