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状元”塑像:妄为背后的迷失【2】--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为“状元”塑像:妄为背后的迷失【2】

2013年05月08日14:20    来源:中国教育报    手机看新闻

  “状元”雕像为何立不起教育的价值

  ■刘云杉

  短短一月间,湖北来凤县高级中学的“状元雕像”,立也草率,拆也仓促,学校、地方教育局以及网络中的“舆论暴力”共同演出了一场闹剧。

  为状元塑像,就事而论,其过在失度。

  谁能跻身校园雕像之列?校长的意图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常用孔子、老子等人物雕像,如果用学生身边的榜样作为雕像的主人公,不是更能激励他们好好学习、勤奋读书吗?就构想本身而言,其并不荒谬,我们的教育文化一度还相当熟悉:在地灵人杰文脉茂盛处,曾有过多少状元牌、士林碑。这位校长就是在利用雕像这一彰显教育价值的符号,试图有所作为。

  这一作为为何又被视为“妄为”呢?其“妄”在于实施中无节制地放大:假如不是一尊逼真的人物雕像,而仅是一个镌刻文字的石碑;假如一定以真人示范,放大照片,张贴在校园最醒目处——这不过是寻常学校中的寻常景观与寻常情理,犯不着外人说道。一所年轻的学校就如此肆意夸大成就,实在乱了分寸。

  为状元塑像,就理而言,其错在失据。

  雕像不是寻常人可以随意塑的。雕像的特征在于“不朽”,即经得起时间的检验。雕像的另一个特征是“权威”,即有权威机构的权威认定。“权威”认可雕塑的诞生,“不朽”造就雕塑的永驻。然而,“权威”与“不朽”两者却难得相济,这就是雕像为什么塑得多、留得少的原因所在。

  时势造英雄,校园中一度也轰轰烈烈地竖起了许多雕像,然时势乃一时一境之势,英雄难以长存,谁去追踪过那些被移走的雕像?“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还有什么能经得起时间的冲刷?对于教育而言,这有一个悖论:“不朽”是这个时代的例外,然而,教育的内在品性要求“不朽”。教育所要传承的是文明内在的仪轨,维持的是社会稳定的秩序,这就要求教育的价值“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校园雕塑作为彰显价值的教育符号,虽不能至,亦心向往之:恒常是必要的。细数我们的家底,除了孔子、老子,我们还有可安全地置放于校园中的雕像吗?

  “妄为”常与“胆大”相连,胆大的又何止这一所年轻的学校?我们树了多少典型?立了多少样板?我们建了拆,拆了建,永远在一张白纸上画最新最美的画。我们预设新即是美。在胆大的拆与建中,我们无所不有,我们又一所无有。我们活在一种虚无的勇气与豪情中,在无所不能的作为中,我们没有了时间的累积,没有了历史的馈赠,没有了仪轨的守护。这是一种时代病!

  最后,具体到这所学校,胆大还与无知相连,它不知晓校园雕像的内在规矩;更重要的是,它事前既不被教育权威机构认可,事后亦不被教育权威机构保护。在社会的权力链条中,它是最脆弱的一环,因此,在网络的围观中,这一“妄为”如同一个被放大的疤痕,不过是一个时代病的症状与出口而已。

  我们在热闹的围观中,更应冷静面对:竖立校园雕像后,如何建立教育价值的认同?又该如何维护权威的内在秩序?(作者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教育报)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