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开展拥挤现场自救训练
中小学生:各种演练到行为习惯有多远?
年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有可能出现不喜欢戴小黄帽,觉得自己能力增强,不屑或不喜欢听从灌输式说教的情况。
核心方式:摒弃侥幸心理、长期坚持、参与体验
校园外,为了让孩子增长知识和锻炼能力,家长毫不吝惜培训班和游学营等活动的费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少有家长在事故多发时期(节假日)为孩子报名参加安全自护营等活动。
“全国青春自护讲师团”讲师、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许建农开展自护夏令营和相关培训多年,他对此深有感触:“家长认为学习类培训见效快、实用性强,而安全事故发生几率很小,所以很少选择培训。”
视线转到校园内。4月13日,良乡二中校内出现浓烟,学生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有序且迅速疏散。
原来这是良乡二中校园安全危机预防专题教育活动中的其中一个项目。活动内容还包括面对刑事犯罪的自我保护策略;利用身边物品发射求救信号等。
许建农告诉记者:“汶川地震、7·21暴雨……重大事件的发生,让学校安全教育内容已经从火灾地震等灾害,拓展到公众之前重视程度较低的水灾和泥石流上。” 据了解,汇文中学等很多学校已成立了“防汛指挥应急小组”,负责暴雨天气下的学生安全及应急工作。
内容扩展的同时,安全教育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广渠门中学德育副校长李志伟介绍,每学期放假前,学校会请专家就人身安全、交通安全等内容进行专题讲座;对社会发生的安全热点事件(如食品安全、春季流感),及时进行分析讲解。此外,主题班会和思想品德课、校本教材等,同样成为学校渗透安全教育的“阵地”。
许建农发现,很多学生并不喜欢“一个茶杯、一个话筒”说教式的安全教育,而参与性强的体验活动会令学生印象深刻。
演练、意识形成到行为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去年一段“实拍唐山地震中有序撤离”的视频在互联网上迅速走红,公众惊叹于该校师生从容冷静的同时,也从其校长口中得知,该校每两周就会组织一次逃生演练。
学校的安全教育如何有效而生动?家庭与学校的互动如何形成合力?为了不让安全教育流于形式,这样的思考仍将继续。
聚焦热点:如何预防和应对拥挤踩踏?
“四看五躲三不停”。看出口、看光线、看指挥、看服饰(鞋带是否系好,解开衣领保证呼吸顺畅);躲人流、躲哄闹人、躲玻璃门窗、躲障碍、躲楼梯出口(由于人流拥挤容易发生倒塌);楼梯上不能停、狭窄的通道不能停、门口不能停。(北京参考实习记者 凌云)
他山之石
加拿大:如何防止孩子在校被欺负?
西方的德育教育确切地说是人格教育,具体到每一个孩子,从小事中去体会不被允许的事情。
孩子随时被要求注意自己不能欺负别人,也不能允许别人欺负自己。在学生守则中明确规定,你的人身和财产受到保护,同时也不允许你侵犯别人的人身和财产。学校界定的关于“欺负他人”的具体行为包括:起外号、谩骂、羞辱、排斥、动粗、以威逼和恐吓进行强迫、胁迫等。
北美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守法公民,而所谓守法公民就要求首先要做一个正派的人。怎么算正派?关爱、尊重、责任、公平、值得信任、公民感。总之,所有行为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你能够在团体中与大家和谐相处。这个团体可以是一个小组、一个班级、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只不过,他们习惯于从最小的团体——小组做起。(《北美金字塔教育的启示》 作者安妮鲜花)
日本:儿童使用安全座椅是法律义务
2000年4月1日,日本修正了新的道路交通法,规定凡是不满6岁的儿童,在乘车时都必须按相关法律规定使用儿童安全座椅。
按我们惯常的想法,由大人抱着孩子乘车就不会有问题。通过反复的现场临摹实验发现:大人抱着孩子乘车,是极不安全的。例如:在时速40公里,车辆发生冲撞的状态下,体重10kg的儿童,在冲撞发生时的瞬间体重,会超过正常体重的30倍,也就是300kg。在冲撞的一瞬间,普通人的手腕力,是无法把持住300kg的重量的,这必然会发生危险。(旅日作家唐辛子)
来源:参考消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