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由于刘邦这样的信任,陈平才愿意为刘邦效力。当时刘邦和陈平曾经有个谈话,刘邦问,你看我们现在和项羽处于一个胶着的状态,谁也吃不掉谁,请先生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够出奇制胜,尽快地结束这场战争呢?陈平说,项羽多疑,我们可以使反间计,让项王不再信任手下的人,等于砍掉了他的左膀右臂,不就行了吗?刘邦说,这个主意好,那就请陈先生来操作吧。费用没有问题,马上拨款,黄金四万斤——请大家注意,这里的金子其实是铜,那个时候讲的黄金就是黄铜——刘邦把黄铜四万斤交给陈平,这些钱就交给你了,随便你怎么用,不问出入。什么叫不问出入呢?就是不报销,不审计,你爱怎么花就怎么花!只要给我把项羽搞定了,节约下来的都归你自己。这是当时那种特殊情况下的一种特殊措施,表示刘邦对陈平的信任。
其次就是要坦诚相待,这不仅仅是反映一个人的素质问题,更是为人处事的一条原则,你是否坦诚以待别人,别人通常也会坦诚的对待你。对于人才,他们需要的不尽是应得的酬劳,而更多的是需要尊重和信任。要尊重这些人才,惟一的办法就是以诚相待,实话实说。刘邦就有这个优点,张良、韩信、陈平这些人,如果有什么问题要跟刘邦谈,提出问题,刘邦全部都是如实回答,不说假话,哪怕这样回答很没面子,他也不说假话。之所以这些人能够帮助刘邦提出自己的计策来,是由于刘邦有一个前提,就是如实相告,绝不隐瞒,这样信任对方,尊重对方,得到了对方同样的回报,同样的信任和尊重,尽心尽力地帮他出谋划策。这也是我们一些做领导的,非常值得借鉴的经验。萧何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当刘邦在乡间当小小的泗水亭长时,萧何已经是沛县城中掌有实权的主吏掾。他由于处事公平,执法不枉害人而受到当地县官的器重。此时的刘邦桀骜不驯,不拘小节,“好酒及色”,还经常说粗话,属于被人鄙视的那一类人。地位较高,且受人尊重的萧何却非常器重被常人所不屑的刘邦,即使刘邦有了差错,作为上司的萧何则利用自己的身份为刘邦开脱。及至刘邦起兵抗秦,萧何与刘邦的地位颠倒了,萧何由上司变为臣仆,刘邦由小民变为君主,萧何更是忠心耿耿,辅佐刘邦,从未有在地位上逾越刘邦的欲望。刘邦有何魅力使得萧何如此铁心?其根源来自萧何对刘邦坦诚待友、重许诺、重义气的待人准则的早期认识,与行侠仗义的刘邦成了挚友,奠定了深厚的感情基础。以至于成了刘邦日后不能离开的“左右手”。也正是刘邦的坦诚,使他得到了很多的人才来归,包括其他和萧何一样的小吏。如曹参当时是个县内官吏,日后是刘邦起兵的主要参与者,帮助刘邦打了许多大仗,成了开国元勋,并在萧何之后,当了汉朝的第二任宰相。夏侯婴当时是“沛厩司御”,后“试补县吏”属下层小吏。夏侯婴是位大丈夫,在刘邦因伤人而获罪时,挺身而出,吃尽苦头,并代刘邦受过,吃了一年的大狱菜团。日后,成为刘邦的一员得力战将。可以这样说,若无坦诚待人、善交朋友的特长,就没有日后成大事的刘邦。
在此就是做好论功行赏。在使用人才时,首先是要信任他,尊重他,同时也应该奖励,因为奖励是对一个人才贡献的实实在在的肯定。不能老拿好话打发人,说这个人不错,是个难得的人才,是我们的骨干,就是一分钱的奖励也不给,这个是不行的。有贡献就得有奖励,奖励要奖励得合适。确实是工作做得好,贡献大的,要多奖;做得一般地,一般地奖;做得差的,不奖,甚至罚,做到要赏罚分明。刘邦夺取天下以后,根据各个人的不同功绩,对功臣论功行赏,不但封赏了萧和、张良、韩信、彭越等一批人,还封赏了他最不喜欢的人——雍齿。雍齿一封,所有的功臣都安心了,明白了刘邦是真正的按功劳而不是按亲疏行赏,一碗水端平后,公生明的效果就立竿见影了。论功行赏时,刘邦裁定:萧何第一。从这点上,也可以看出刘邦的老成谋国。 为什么要定萧何为第一功臣呢?第一,萧何是革命元老,也是建国元勋,是跟刘邦一块儿起义的,且功勋卓著。第二,萧何至关重要的贡献,在于其及时抢救了大量的文书档案。当时刘邦打进关中,军队冲到咸阳城里后,那些将军们在干什么呢?抢东西,抢金银财宝,或者忙着奸淫妇女。只有萧何冲进秦王朝的国家档案馆,把秦朝的地图、账本、各种文件资料全部保存了下来。最后刘邦一统天下的时候,对整个国家的形势,比方说哪个地方穷哪个地方富,哪个地方有些什么物产,有些什么情况,都了如指掌。是萧何掌握了这样的重要资料。从这一点来看,萧何确实是一个治国良才,是做总理的人才,他知道这个资料的重要性,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资讯、信息等等的重要性。刘邦可以说是很懂得领导艺术的典范,正是由于他能够信任人才,使用人才,充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暗中地加以防范和控制,从而把当时天下的人才,都集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了一个优化组合,这样一来,他夺得天下也是必然的事情。刘邦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不贪天下之功归己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三不如”,不把建立政权的功劳记在自己身上,而是充分肯定“三杰”的重大作用,足见胸襟之宽阔、气度之轩昂、识见之深刻。老子道德经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世界是无限的,一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是有限的,犹如沧海一粟,再聪明的人也不能全知全能,社会精英和杰出人物也不例外。然而,在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一些人却不是这样,他们“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恃才傲物,不懂装懂,讳疾忌医,闻过则怒。甚至于明明知道错了也不想改正,固执己见,一意孤行。不但有的领导干部是这样,一些专家学者乃至名人也这样,“老虎屁股摸不得”。他们却不知道古人“论人有要:矜物之人,无大士焉。”“矜者,细之属也。”凡是骄傲的人,没有伟大的人物,骄傲是渺小的表现。正是由于刘邦有“三不如”的自知之明,有识才之能,有容人之量,且能使人尽其才,这才有了他“提三尺剑而取天下”的人生辉煌,其人生智慧和管理艺术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在使用人才的过程中,还切勿近求远。古人云: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然而,现在有的单位,视外单位的人才为掌上明珠,视若瑰宝,不惜重金挖来,待以厚礼,但对本单位的人才则白眼睨之,不关心他们的痛痒,不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使人才的聪明才智难以发挥,这种做法势必造成人才的浪费,才能得不到施展,还很可能会出现“招来一个女婿,气跑一群儿子”的现象。因此,我们在使用人才时,应本着“先内后外”的原则,充分发现挖掘本单位的人才,让那些埋在淤泥中的“珍珠”,卧于厩槽间的“良马”,在本单位的工作岗位上施展才华,发挥聪明才智作用。并对人才要常怀爱才之心,容才之量,护才之胆。爱才之心,就是要真正从思想上重视人才,从感情体贴人才,从生活上关心人才,切实为他们办点实事、好事,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容才之量,就是以宽广的胸怀选才用人,要任人为贤,莫任人为亲,要善于包容、吸纳,凝聚各类人才,做到“量力而任人,度才而用之”;“用人不疑”,要使用一个人就一定要对其充分的信任,别又想使用,还又怀疑,那样是绝对不行的,并且不以个人好恶去选人用人,做到任人为贤,选贤任能。护才之胆,就是要做到知善任,扬长避短,短中取长,虚怀待人,委以重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选好人、用好人,才能让人才在创造一番伟绩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