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核心优势是根本原因
中山大学政务管理学院大四应届毕业生张同学对文科生就业难现象感到不可理解,“高考时大家分数都差不多,知识水平也相差无几,同样是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同样付出了四年的艰辛和努力,为何找工作的时候就产生这么大的差距呢?”
广州市某企业校园招聘负责人王经理向记者解答了这一疑问,作为招聘主体的企业,市场化的经营模式和以效率、利润优先的经营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用人战略,这意味着在学校接受大量理论教育但缺乏一技之长的文科专业学生可能创造的现实价值较少,在激烈的岗位竞争中自然不占优势。
与此同时,企业内部适合文科生的综合管理类职位人员流动性差、更替缓慢,而专业较为对口的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则竞争异常激烈,“分流作用不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科生们的选择范围。但王经理却表示,众多企业都欢迎综合素质高的文科生。辅修了如计算机、经济、管理、设计、第二外语等方面课程,综合素质高的文科生,就业竞争力是很强的。
“伪文科热”背后是就业遇冷
据了解,由于近年来报考文科的高中毕业生逐年增多,不少高校不得不调整招生计划,增加文理兼收专业和财经、法学等文科专业。对于这两年越来越突出的“文科现象”,高校专家认为,其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就业。
“大家都学会计、国贸,社会上哪有那么多岗位啊?”广州某高校招生负责人说,从去年高招来看,本一、本二和本三都出现了“财经热”,财经类专业分数线奇高,原因就是文科生多拉动的。而这背后可能就是今后的“就业冷”。以经管类专业来说,现在基本上所有学校都在开,一年的毕业生数量就十分巨大,将来的就业令人担忧。
相关专家表示,解决文科生“就业难”问题,需要的不仅仅是学生自身的努力,政府、高校和社会应形成合力,全局谋划,帮扶其实现就业。
教育专家表示,文科生“就业难”实质上折射的是文科专业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偏差。教育学者熊丙奇就曾撰文称,高校开设理工科专业的成本远高于增设文科专业,故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以各种名目开设各类文科专业以实现扩招,而教学质量、师资实力、专业环境等并无实质性提升。这样的怪现状导致文科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教育并不充分,达不到社会的实际需求。要想使文科生从就业市场上的“冷馒头”变成“香饽饽”,仍需要来自社会多方面的理解和共同推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