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中华文化的基因【6】--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汉字:中华文化的基因【6】

2012年12月12日09:51    来源:北京日报    手机看新闻

  最大字典收字五万多

  由于汉字的繁衍,它的数量必然从少到多,不断发展。这种发展的情况,可以通过记录汉字的档案——字典而得以了解。

  从问世的年代来说,《说文解字》是我国记录汉字的第一部字典,由东汉著名学者许慎编撰。《说文解字》主要收集汉字的小篆字形,共收字9353个。许慎首创将汉字依照形体和意义进行分部排列,共分540部,每部的第一个字,叫做“部首”。汉语字典到今天还有“部首排列法”,应该归功于许慎的发明。只是今天一般字典使用的部首,都在《说文解字》的基础上做了归并,只有200多个了。

  西晋吕忱编了一本《字林》,也按《说文解字》分540部,收字超过一万,达到12824个。

  南朝梁陈之间的顾野王,编有字典《玉篇》,分542部,收字16917个。

  隋代陆法言编有《切韵》。这是一部“韵书”,就是将汉字按照读音的不同进行排列,主要供人们作诗押韵时查检。韵书也有对汉字形体和意义的说明,所以也是一种字典。《切韵》到后世已经失传,但北宋初年还存在。当时的一帮学者以陈彭年为首,在《切韵》的基础上编修了《广韵》,收字26000多个。

  到了明代末年,有一位叫梅膺柞的学者,编了一本《字汇》,收字33179个,简化《说文解字》部首,合为214部。

  清代由康熙皇帝下令编修了一部《康熙字典》,由张玉书等学者集体合作。全书部首也是214个,收字47035个。

  有人作过统计,汉字在《康熙字典》编成之前,每隔五六百年左右,就要增加五六千字到一万字左右。也就是说,每年大约要增加新字十几个。

  《康熙字典》以后,汉字的增加就不多了,新增加的主要是一些科学技术的新造字和某些地方的方言用字。1915年《中华大字典》出版,收字48000个。1968年台湾出版《中文大辞典》,收字49905个。

  近年来,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了《汉语大字典》,共八册,收字54000多个。这是目前为止汉字数量的顶峰了。

  汉语用字最精炼

  实事求是地说,与世界上其他拼音文字相比,汉字既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弊端。

  根据现代心理学和信息科学的研究,汉字由于形体各异,图像性强,便于视觉辨认和接收,所以阅读汉字读物的速度可以远远超过其他拼音文字。掌握了汉字之后,也不容易忘却。有人做过实验,同样是脑部听觉受损,中国病人仍能理解和书写汉字,而使用拼音文字的病人在书面语言方面所受的影响就十分明显。

  再有,和其他文字比较起来,汉字由于其形音义的合一,所能携带的信息量是大为领先的。也就是说,在一定的信息总量中,汉字只需要较少的字数就可以负载完。据在联合国工作过的人们说,在所有各文种的文件中,中文版的文件总是比其他文版的薄。

  当然,汉字也有自己的缺点。正是由于汉字的每一个都具有自己的形、音、义,彼此大多不同,有的还不止一种(如多音多义字),必须一个一个地记,而汉字数量庞大,一般需要掌握六七千个,最常用的也在3000个以上,所以刚开始学习汉字时,往往感到汉字难认、难记。

  其次,汉字笔画多,一般是10笔左右,多的超过三四十笔,因此,汉字也难写。

(来源:北京日报)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