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中华文化的基因【5】--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汉字:中华文化的基因【5】

2012年12月12日09:51    来源:北京日报    手机看新闻

  隶书比起小篆来,在笔画造型和形体结构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将小篆不规则的曲线和圆转的线条变为平直方整的笔画,从而使汉字进一步符号化,几乎全部丧失了象形意味。因此,隶书把汉字的象形字,变成了“不象形的象形字”,这在汉字的发展史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做“隶变”。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结束了汉字的古文字阶段,而使汉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至于后来的草书、楷书、行书等,都是脱胎于隶书。隶变之后的汉字,接近今天使用的汉字,我们看起来就比古文字要容易辨认多了。

  本文写作参考《汉字发展史话》(董琨著)、《汉字的故事》(李梵编著)、《汉字史话》(胡双宝著)等,特此致谢。

  延伸阅读

  “汉字文化圈”

  汉字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代表方面,对于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以及境外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形成了一个所谓“汉字文化圈”。

  朝鲜

  相传中国和朝鲜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武王时期就有来往。公元1世纪以前,朝鲜人已经接触到汉字。公元5世纪前后,汉字已经被用作朝鲜的文字。最初只是在贵族阶层中使用,到了公元七八世纪时,就在社会上广泛通行了。他们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创造了一种借用汉字音义来标记朝鲜语的书面形式,叫做“吏读”。直到公元15世纪,朝鲜人创制出自己的文字——谚文。但是长期以来,这两种文字是混合使用的。

  越南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越南和中国已经发生接触。汉字大约在秦汉之际传入越南。长期以来,越南一直是使用汉字的。在公元13世纪的时候,越南人曾经大致仿照汉字“六书”的造字方法,用汉字偏旁创制一种叫“字喃”(意思是“南国的文字”)的文字。上世纪60年代以后,越南实行了文字改革,才用拼音文字代替了汉字和字喃。

  日本

  据史书记载,公元3世纪的西晋武帝太康年间,中国的一些典籍如《论语》、《千字文》已经传入日本。这也就是汉字传入日本的开始。日本人仿照中国汉语的读音念读汉字,叫做“音读”,也运用日本语的读音念读汉字,叫做“训读”。

  日本语的字母,是利用汉字创制出来的,有“片假名”和“平假名”两种。“片假名”是采用汉字楷书的写法,使用手写体楷书的偏旁。“平假名”则是采用整个汉字的草书写法。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