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中华文化的基因【4】--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汉字:中华文化的基因【4】

2012年12月12日09:51    来源:北京日报    手机看新闻

  战国文字可以说是汉字发展史上形体最为混乱的文字,所以尽管掌握了许多材料,有不少学者进行研究,但是难认的字依然不少。

  小篆——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规范文字的产物

  一代雄才大略的秦始皇灭掉六国、统一中国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统一文字。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后世许多学者把它叫做“大篆”,是相当工整的一种文字,比起西周和春秋时代的金文,变化也不算太大。秦始皇施行“书同文”,统一全国文字,就是以秦国文字为基础的。

  他的宰相李斯主持并参与了这一工作。整个工作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二是将秦国固有的大篆形体进行简省删改,同时吸收民间字体中的一些简体、俗体字,加以规范。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正式字体——小篆。

  汉字发展到小篆阶段,前所未有地表现为定型化了。定型化了的小篆进一步削弱了汉字的象形意味,使汉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乱和困难。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也是汉字在古文字阶段所迈出的最后一步。

  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直至小篆,今天被统称为汉字的古文字。

  “隶变”为汉字定型打下最坚实基础

  小篆虽然是较整齐的长方形,结构由均匀圆转的线条组成,可是写起来并不方便,很快地在民间出现了一种较为草率的新字体。这种新字体首先是破坏了小篆的端庄工整,把圆转弯曲的线条写成带方折的。这种新字体,据说当时在下层小官吏、差役(皂隶)、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也有人说是罪犯程邀在监狱中整理的。开始阶段的隶书叫做“古隶”,又叫“秦隶”。

  隶书在秦代灭亡后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流行。随着纸张的发明和毛笔的改良,进入西汉以后,隶书又出现了新的面目,轮廓由较方变为较扁,笔画中出现了所谓“蚕头燕尾”的说法。这就是“汉隶”,和古隶相对,也叫“今隶”。

  东汉中期以后,隶书成为官方承认的正式字体。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