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学”早在汉代就是专门学问
根据考古发现,我国早在殷商时期,就已进入了青铜时代。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
从商代到周代,统治者和贵族广泛使用青铜铸造各种器具,主要有食器、酒器、水器、乐器等等。在这些器具上头,常常刻铸文字,表示持有者是谁,铸造器具的缘起、目的等。因为古代管“铜”叫“金”,用于这一类器具的青铜则叫“吉金”,所以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就叫“金文”。古人又以钟、鼎作为青铜器的总称,所以金文也叫“钟鼎文”。
早期金文比甲骨文的图绘性质更强,更为接近原始文字。例如“日”字,金文是圆圆的太阳中间有个黑点,而甲骨文由于在坚硬的质地上刻写圆形不方便,只能写成“日”。
青铜器在西周得到极大的发展,铜器上的文字也随之增多,由只有一两个字、两三个字的记名标记扩展到几百字的长篇铭文。如周宣王时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就有将近500个字,可以记述比较复杂的事件,是研究当时历史和社会的珍贵材料。
早期金文的形体,就繁简程度来说往往与甲骨文差不多,但金文本身的历史很长,形体结构在发展中常常发生简化。与此同时,金文的形体也逐渐脱离图绘性而变为线条化、平直化。
殷周的青铜器,早在汉代就已不断出土,为学者所研究,包括金文在内,早已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到现在为止,青铜器上的金文发现的不同单字约有3000个,其中近2000个能正确释读。
战国文字是文字发展史上最混乱时期
金文是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按说凡是铜器上的文字都应该叫金文,可是作为一种字体来讲,一般所说的金文,指的只是殷商、西周、春秋时代的青铜器上的文字,因为它们具有较为一致的基本特征。到了战国时代,虽然各诸侯国的王侯贵族继续大量铸造铜器,但那上面的文字,比起春秋以前有相当大的差别。并且这时铸、刻、写文字的材料和范围也大为增加,如货币、玺印、玉石、简帛等等都可以用来书写文字。因此一般把这些文字统称为“战国文字”,作为汉字发展史上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
这个时期,由于诸侯国各自为政,互不统属,东周王朝的中央集权差不多丧失殆尽,就连文字也各写各的,所以各国的文字在形体结构和书写风格方面都有许多差异。大体说来,可以分为西方的“秦国文字”和东方的“六国文字”两大系统。六国指的是韩、赵、魏、齐、楚、燕,另外还有一些小国如越、中山等国的文字,也大致可以归入“六国文字”。
六国文字比起西周和春秋时期的金文,主要不同是随意的简化。因为战国时期生产力大为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文化也不像殷周春秋时期为少数卜官、史官和贵族所垄断,一般人们书写文字的条件没那么优越,时间也没那么充裕,所以写起字来不免比较草率、快速,任意简化,所以使许多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奇特的变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