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招生系列訪談之英語學院【5】

主持人:剛剛聽您講了這麼多,對於我們的專業復合型是非常感興趣的,現在社會市場需要越來越多這樣復合型的人才,您還提到了一個專業叫財經新聞專業,我們想知道,在英語學院來學習財經新聞和我去到一個新聞類的專門的院校去學財經新聞,可能我英語好一點,也可以學得很不錯,很專業。這樣的兩種不同的思路,我不知道我們英語學院出於怎樣的考慮?我們英語的財經新聞方向有怎樣的優勢?
張翠萍:我們這個專業也就是想結合我們學校和我們學院的優勢,來打造。我覺得它和別的純中文類的新聞學院還是不一樣的。我們這個專業的復合型就在於“英語+商務+新聞”,學語言的提一些經濟類的商務類的問題可能不是那麼專業,但光有新聞背景,英語不太好,對外交流採訪也會有困難。我們這個國際財經新聞方向實驗班,和國外的大學也在合作,如美國的南伊利諾伊州立大學,他們的新聞也是不錯的,我們請他們的老師來給我們學生上課。還有,我們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合作,每年請他們財經新聞主任,在美國也是非常有名的一個教授,來給我們的學生上課。我們現在有老師也在那兒訪學。我們這方面的師資都是從一些名校引進,如清華、北大,既有英語的背景,又有新聞的背景,有的還具有專業的實踐經驗,做過記者。我們造的就是這樣一個復合型、國際化的新聞項目,小而精,每年就招一個班,20個人左右。我們前兩天,中國日報社剛剛到我們這兒來,我們兩個單位本來就有合作,我們的學生在那實習。下一步我們要密切合作,人才培養加入這些國家的新聞專業性機構,給學生一種實踐的機會,也請他們的老師來上實踐課程,會是一個強強聯合。學生的英語能力、商務的背景,再加上新聞的專業素養,這就是他的優勢。
主持人:我們知道現在英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隨著我們經濟的發展,隨著我們地球村的概念的推行,可能英語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非常重要,成為了我們出國,哪怕是出去玩,英語都很重要了。其實我們在英語教育中,往往會遇到這樣一個困惑,就是現在的學生,我們可能越來越培養說英語說得很好的人,很高端的人才,可是往往這樣的高端人才會有這樣的一個困惑是,他們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的過程當中,反而學習的能力還不如學英語的能力。我不知道我們英語學院在培養人才方面,是有怎樣的理念,能讓我們的學生進行兩條腿走路,既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又有著非常好的英語的溝通能力。我們學院是採取了怎樣的措施,或者是用什麼樣的理念教育學生呢?
張翠萍:這個問題特別好。我們學英語的,非常了解,就怕學了半天英語,外語還沒學好,中文也忘了,結果成了四不象。我們教學當中,培養理念和課程設置,特別強調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這個跨,就是跨中西。所以,他對西方的這種文化語言要學習,對於中國的絕對不能忘,老師都有這樣一種理念,就是比較或對比式教學。不僅在課堂上要有這種跨的概念,在實踐活動當中,也注意這種中外文化的交流。我舉一個例子,2015年習主席去英國訪問的時候也提到,兩個國家要共同紀念莎士比亞和湯顯祖兩個劇作家逝世400周年。我們學校從2014年底,確切來說是2015年初,就開始啟動我們和英國利茲大學的合作項目,就是紀念湯顯祖和莎士比亞400年文化遺產。我們英語學院,莎劇是有傳統的,我們學生曾獲過大中國區莎劇表演冠軍,當時李肇星部長都來我們這兒給學生頒獎。去年我們的這個合作,正好是我帶隊,我非常熟悉,我們的學生和英國利茲大學的學生合演,我們的學生演改編的莎劇《仲夏夜之夢》,他們演我們湯顯祖的《南柯記》,一起演出。去年是先在利茲大學首演,劉曉明大使,就是我們駐英國大使,帶領使館的其他人員,專門到利茲大學去看首演。我們兩個學校的學生又一起登上了愛丁堡國際藝穗節,這是全球最大的歷史悠久的國際文化節,同學在那連演八天,國內外媒體廣泛報道。這兩個學校的學生,又到了北京和上海進行演出,都獲得了巨大成功。特別是戲劇界的一些專家,都給了很高的評價。我們的學生今年就有一個本科畢業去利茲大學讀研究生了。這樣的項目,中西文化交流,兩個學校的教授互動也非常多。我覺得我們在平時的人才培養,一個是課程上,一個是實踐活動當中,都非常注意這一點。還有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像我們英語學院還有一個學生,是學校十佳學生,大學畢業后在牛津讀的碩士,大學階段(本科時)就在國內核心期刊上發表有關道德經的文章。學生一定要橫跨中西文化,才能夠成為文化交流的大使。
![]() |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