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公務員考試頻道_教育頻道_人民網>>人民時評 人民網評

人民時評:治堵猛藥,單方不如復方

陳 焜

2013年11月20日10:05    來源: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醞釀又一輪“治堵猛藥”時,不妨多想一下,怎樣讓大多數人認同擁堵費這筆錢收得值?充分論証並聽取各方面意見,方能做到科學決策

就有關征收擁堵費的問題,環保部辟謠“不會在全國實行”。然而,對於有著“首堵”戲稱的北京來說,擁堵費的呼之欲出,引發了一場焦慮。

這幾年,連續不斷的修路擴路,高歌猛進的地鐵建設,加上控制私車牌照、汽車出行限號,一漲再漲的油價、一提再提的停車費,行政的、市場的手段不斷推出,都在想方設法緩解交通擁堵、提高出行便利與舒適度。此次北京等地欲“升級”征收擁堵費,也是借鑒許多國外大城市做法、由政府利用價格杠杆調節區域車流量、緩解交通擁堵的又一劑猛藥。

但這劑猛藥是不是靈驗?

很多人拿倫敦、新加坡說事兒。新加坡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收取交通擁堵費,出行的舒適感世界公認。倫敦自2003年征收交通擁堵費,進入市中心路面交通流量減少了30%以上。但不可忽略的背景是:倫敦交通體系的“天羅地網”極為發達,新加坡公共交通系統更是設計周全。反觀我國內地,大城市公共交通的出行分擔率隻有20%左右,還有數量龐大的公車隊伍。這不能不說是個問題。

其實,細察大城市中心城區的塞車現象,汽車多固然是首要因素,但是,很多是規劃不科學和汽車文明未普及造成的。或是由於道路設置不當,出行習慣不文明,公交進站堵一車道﹔或是地鐵沒有打通“最后一公裡”,交通工具間的接駁、換乘極不方便,令人對城市公共交通“想說愛你不容易”。即使是介於大眾公交與私車的出租車,也因頻現“打車難”而讓“擁有私車”成為眾多市民無奈的追求……有人測算后指出:僅靠科學控制、文明出行這一項管理舉措,一條道路能提高的載車量和通過流量,就不亞於新建一條快速干路。

從實踐看,征收擁堵費對於緩解交通壓力自然有所助益,但與此同時,必須設法優化公共交通管理,否則收了錢也可能仍補不齊其他短板。

不妨向東京、香港學一學。他們的“公交(軌道)優先”思路,不僅有大手筆的硬件建設,更重視人性化設計:香港有先進的“公交換乘”系統﹔東京市中心每步行10分鐘必有一個軌道交通站,精准的車輛到點、出發時間,使“公交”與“私車”的舒適度落差很小。香港道路裡程隻有上海的1/3,東京人口密度超過北京,兩個城市的交通卻井然有序得多。其間的差距,既體現在科學管理水平上,更反映在公共服務意識上。

正因如此,在現有公共交通體系尚有諸多不完善之時開征擁堵費,容易引發部分市民的反彈和不理解。這種情況下,尤應做好配套改革,把收費的“單方”變為綜合治理的“復方”,讓公眾感受到收費之后交通狀況的明顯改善,並規范擁堵費的管理和使用,讓這筆收費真正用到治堵的刀刃上。

醞釀又一輪“治堵猛藥”時,不妨多想一下,怎樣讓大多數人認同擁堵費這筆錢收得值?充分論証並聽取各方面意見,方能做到科學決策。

《 人民日報 》( 2013年09月11日 05 版)

(責編:實習生孫悅、熊旭)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