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台灣60年經典國學教材首入大陸課堂

2013年09月25日08:54    來源:新聞晨報    手機看新聞

  昨天,在“兩岸高中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交流研討會”上,記者獲悉,9月新學期開始,復旦[微博]附中等大陸近30所中學的高中生用上了中國台灣地區的國學和傳統文化教材——的台灣高中必選課教材《中華文化基本教材》。這是台灣國學教材首次進入大陸課堂,由中華書局引進。教材在台使用近60年

  《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是台灣地區使用了近60年的傳統文化教材。從1954年開始,台灣地區高中課程中一直安排有“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科目,屬於必修科目。

  此次中華書局引進版教材與原教材內容、體例基本一致,分上下冊、22個單元,上冊為“論語選讀”,下冊為“孟子選讀”與“學庸選讀”。內容以儒家經典《四書》為主,面向高中學生進行分類講解,分為22個單元,共選入《論語》168章、《孟子》50章、《大學》4章、《中庸》4章。

  這套教材最大特點在於課程化做得比較好。書中內容並非照搬經典,而是進行了特色編排。比如,每個單元附有“引言”、“問題與討論”,各章之下都列有“章旨”、“解讀”等。教材在編選上打散《四書》原有篇章次第,改用分類編輯的形式,多選擇為人、為學、論仁、士、君子與小人等主題,講述道德修養、教學、倫理、政治、禮樂文化等內容。

  據《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總審定董金裕教授介紹,台灣的傳統文化教育在小學、初中、高中展開,每個階段各具特點。“在小學和初中階段,經典讀物的篇章內容偏故事性,編者選擇人物的標准從聖賢人物轉為庶民大眾,讓學生認識到以自己能力奉獻社會的價值。高中階段,則是學習傳統經典關鍵的期間,經典取材以長章為主,國文課要從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韓非子這六子中選擇學習,更增添了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的內容。在台灣的高中,每屆45%的學生,約5.3萬人使用《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每周上一個小時,分兩年學完。” 中華書局於2009年成立了“經典教育推廣中心”並展開調研。調研發現,大陸國學教育需求非常旺盛,有不少學校開課、編教材,但大多未形成體系。以該教材為載體,中華書局將與復旦附中、北京四中等一批全國知名中學共建中華傳統文化(高中)教學研究基地,並將逐步建立面向全國中小學[微博]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服務體系。本市國學教育多用原著

  目前,上海已有三所高中成為該教材的試點學校,分別是復旦附中、光明中學和上海金山中學。

  復旦附中語文特級教師黃玉峰稱,從今年9月開始,復旦附中高一和高二的兩個文科班(共計72人)開始使用該教材。上課時間為隔周周日的下午半天,同時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穿插教學。學生對課程的反映良好,積極性也很高。對《中華文化基本教材》進入大陸,黃玉峰認為對普及和宣傳傳統文化很有價值。事實上,黃玉峰從1997年就開始國學教育,一直用《論語》、《孟子》作為教材。 據悉,上外[微博]附中、尚德實驗、燎原實驗等學校也已經在做一些國學教育的嘗試。他們以往的教學,是以原著為教材。

  “學國學,讀原著是最好的方式,但是我們也對台灣的教材很感興趣,畢竟台灣的國學教育做得很好,可以借鑒。”尚德實驗副校長張財這麼評價。該校的國學教育採用過大陸出版的《國學啟蒙》一書,裡面有《三字經》、《弟子規》等由淺入深的內容,張財建議讓孩子大量學習原著,因為原著的句子最為經典。他還曾經用毛筆小楷書寫過《道德經》,印好后,讓孩子背誦學習。燎原實驗學校國學教育的教材是原著,一年級讀《三字經》,二年級讀《千字文》,三年級讀《大學》,四年級讀《中庸》,五年級讀《三十六計》。上外附中初中預備班目前使用的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國學樂歌》拓展課本。

  [相關鏈接]大陸常用的國學典籍版本

  ■《四書章句集注》:是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四書五經譯注(套裝全9冊)》:邀請專家對儒家十三經分別作了深入淺出的注釋和今譯,匯為《十三經譯注》。

  ■楊伯峻的《論語譯注》和《孟子譯注》:較簡明易讀,在學術界和讀者中享有盛譽。中華書局出有簡體字版和繁體字版。

  ■《大學中庸譯注》:精選了包括《大學》、《中庸》在內的十四篇文章。

  ■《老子今注今譯》和《庄子今注今譯》(陳鼓著):前者由商務印書館於2003年出版,后者由中華書局於2009年出版。

  ■《詩經譯注》(程俊英著):《詩經》是常用的典籍,程俊英著作的通俗易懂,適合入門閱讀,此書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於2006年出版。(記者 朱曉芳 劉旭燁)

(責編:董天慈(實習生)、熊旭)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