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探訪廣州“最袖珍”小學:學校共4個老師12個學生

2013年09月10日14:49    來源:羊城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探訪廣州“最袖珍”小學:學校共4個老師12個學生

一年級隻有3名學生,3張課桌一字排開擺在教室中央 羊城晚報記者 陳秋明 攝

在學校門口,記者為全體師生拍的“全家福” 羊城晚報記者 陳秋明 攝

  4個老師,12個學生,這樣的小班化教學,在城裡人看來是一種奢侈的教育配置。但在增城畬族孩子眼中,卻是一種匱乏。

  教師節前夕,羊城晚報記者探訪了廣州市“最袖珍”的小學——畬族小學,這是一所深藏於廣州增城市正果鎮大山深谷裡的鄉村學校。該校目前隻有一年級和六年級共12個學生,曾經有4年沒招收過新生。明年六年級學生升初中后,該校將可能隻剩下3個學生,還不知能不能生存下來……

  3個學生的一年級

  從廣州市區到畬族小學,一個小時的車程到達增城正果鎮后,還要繼續爬行20多公裡的盤山公路才能到達畬族村。這裡是廣州唯一的少數民族聚居村,毗鄰羅浮山,全村常住人口大約200多人。畬族小學便是服務於此地的村小學。由於人口外遷或自然出生率低,從1951年建校至今,學生人數最多時也隻有97人。

  一幢兩層的教學樓,加上樓前的一片空地,圍起來便是學校了。記者到達畬族小學時,剛好學生們在上課。走近教室,眼前的情景很震撼——一年級3個學生,一字排開坐在教室中央,周圍別無他物,空蕩蕩的教室裡顯得無比荒涼。

  “b,p,m,……”老師正站在講台上,一遍又一遍地教他們讀拼音字母。由於隻有3個人,他們被老師提問的機會很多。一個小女孩總分不清bo和po的發音,讀錯了很多次,她光著腳站著,怯怯地望著老師。老師很耐心,帶著她不斷重復地糾正。這是很多城市學生所向往的一對一教學,在這個小山村裡,他們“享受”到了。

  不過,老師告訴記者,其實這3個學生已經是第二年上一年級了,因為他們沒上過學前教育,毫無基礎可言,有的學生連自己名字都說不出,有的學生還不會從1數到10,去年期末考試他們都沒有及格,最低隻考了10多分,在家長的強烈要求下學校讓他們重讀。由於今年沒有招收到新生,所以一年級還是他們3人。

  9個學生的六年級

  9個學生的六年級氣氛顯得熱鬧些,他們上英語課已經能用上電腦了。一台風扇,一支光管,一面紅旗,10台電腦組成了他們簡陋的電腦室,在白石灰粉刷成的牆上貼著“點擊世界連通未來”的標語,特別顯眼。老師講台上,擺著一部電腦和一個比電腦還大的擴音器,其實那是一台舊式的錄音機,來土根老師說:“因為沒有擴音器,隻能把錄音機當擴音器用。”

  雖然上不了網,但電腦對這9個學生來說仍是“高科技”。打開電腦看到有圖像在動,有學生興奮地大喊,“動了,動了!”接著,老師播放英語視頻,讓孩子們對照課本,跟著讀一些簡單的句子。一個小男生看到電腦上出現一個句子,馬上低頭到課本上找。但還沒找到,視頻已經在播下一句了,小男孩很緊張,不斷地抬頭看電腦、低頭看課本。終於有一句被他跟到了,他邊用手指邊大聲地讀出來。老師提問:“國慶節的英語怎麼說?”一女孩脫口而出:“Chinese Day!”全班的學生笑了。雖然隻有5個男生,4個女生,但他們的課堂同樣充滿著各種歡樂。

  身兼多職的校長

  在畬族小學的教師辦公室裡,記者看到了教師的分工一覽表,表格上疏疏落落地填寫了4行——校長盤國輝,教導主任來土根,教師盤鏡明和教師李文軍。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旁邊一張密密麻麻的課程總表,六年級開了11門課,一年級開了7門課,包括語文、數學、英語、體育、音樂、美術、科學、信息、品德與社會等課程。顯然,為了兼顧到所有的課程,校長和老師都得身兼多職。

  校長盤國輝,是原增城師專的畢業生,畬族人,也是小學所在地——嚇水村的居民。他從學校畢業就來到這裡,現在已經是第21個年頭了,在師范學的是數學專業,但他現在要帶六年級的語文和綜合實踐課程,還得兼帶一年級和六年級的體育和音樂。對於普師畢業的他,教語文他還能應付得來,但由於缺乏其他學科的專業知識,隻能湊合著教。比如,體育就教學生排隊,跳高、跳遠等基本動作,而音樂就隻能教他們唱歌仔,樂譜他自己也不懂。

  近年來,很多畬族村人都把孩子送到鎮裡上學了,但盤國輝卻把女兒盤遠遠留在身邊,女兒現在就是六年級9個學生之一。“很多孩子出外后,一句畬語都不會說了,我不想女兒這樣。”

  學生少也有壓力

  同樣是畬族人的教導主任來土根,2001年從湛江教育學院畢業后便到畬族小學教書。談及為何回來當鄉村教師,他說,“到哪裡教書都一樣,我是本地人,能安心些。”盡管面對的只是十幾個學生,但來土根卻有壓力。“這裡的孩子沒上過幼兒園,腦子一片空白,第一學期就像是幼兒園一樣,先教他們適應學校生活。”他說,隻有1個人跟不上,那就等於30%的學生跟不上了,就會拖慢了全班的后腿。為了不讓女兒重蹈覆轍,來土根已經把自己4歲的女兒送到增城市上幼兒園了。

  來土根的壓力還來自於工作,現在負責教一年級語文和六年級英語。他坦言,我並不是學英語專業的,所以也得邊教邊學。此外,他還得負責幫學校寫各種匯報材料,這讓學術水平有限的他感到很棘手。“我們學校就這麼幾個人,但還是得做跟其他學校一模一樣的材料,真的很痛苦。”

  老教師盤鏡明,也是畬族人,在這個學校教了23年,算是“元老”了,他見証了畬族小學不斷萎縮的過程。不過,令他感到欣慰的是,看著家鄉的孩子漸漸成才。“我們有不少學生考上了大學,有南京大學、華農、廣工等。”

  教師李文軍,是四個老師中唯一的漢族人,他的家在正果鎮水口村,距離學校16公裡,每天都要來回奔波。6年前,他被分配到畬族小學時,學校還有40多名學生。2008年畢業走了18名學生,2010年又畢業了一批,學生一年比一年少。不過在他看來,人多人少都一樣教。“我們每節課也是45分鐘,備課也一樣,隻不過批改的作業少些而已。”同樣,令他感到力不從心的也是專業的限制,他除了做六年級班主任,還得教六年級數學、品社、科學及心理健康等。“讓我教語文和數學還行,但像科學、心理這些課程我是不專業的。”好在,由於學生人數少,他可以對學困生進行一對一的輔導。

  像一家人的12個學生

  中午放學了,畬族小學隻剩下5個學生在學校,其他人都回家吃飯了,學校更顯冷清。一年級的來家燕、來鈺瑩和來子龍,各自捧著飯盒坐在走廊上吃飯,偶爾追逐打鬧,給學校增添了一點生機。由於他們的家離學校有7.3公裡的車程,每天需要坐公交車上學,中午隻能在學校搭食。每天自己從家裡背來大米和熟菜,學校專門請了個阿姨幫他們做飯和熱菜。一起留下來的還有六年級的來彩燕(來家燕的姐姐)和劉植森。

  吃完飯后,空曠的學校和寬敞的教室,任由他們到處亂躥。有時老師會開放圖書室,讓他們在裡面看看圖書或者下棋。記者發現,跟這些孩子的交流有些困難,他們都表現得很?腆,問他們問題,回答的多數是“不知道”。六年級的來曉君算是比較健談的女學生,她說,他們12個學生很團結,感覺像一家人。

  學校生存面臨挑戰

  明年,六年級的9個學生將升讀初中,如果再招不到一年級新生,那畬族小學將隻剩下3個學生了,還能不能辦下去?對此,校長盤國輝也不曉得。不過,他深知傳承畬族文化的重要,他告訴記者:“現在村裡小孩子有1/3的人都不會說畬語,多數是說粵語的。學生來到學校后,老師會創造畬語語境,讓學生們能有機會說畬語。”但是,他也意識到,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下,僅僅傳承本民族語言是不夠的,孩子們最終還是得走出大山跟別人競爭。而可能由於遠離都市,老師和學生的上進心並沒那麼強,這也直接影響了學校的學習氛圍。

  事實上,畬族小學就是一所山區“麻雀學校”。從2001年國家發起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以來,這樣的“麻雀學校”是撤並的主要目標。畬族小學保存算是一個罕見的個案。近年來,在教育主管部門和社會愛心人士的力撐下,畬族小學的硬件都得以改觀了,電腦室、圖書室、籃球場等都配備了,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但面對明年可能隻剩下3個學生,學校面臨生存下來的挑戰……(記者 陳曉璇 實習生 楊欣欣)

(來源:羊城晚報)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