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隻有一個終極目的,那就是表意!
“千古文章意為高”,立意,是確立文章的靈魂,是文章成敗的關鍵。沒有中心立意的文章是膚淺雜沓而沒有靈性的。詞句如衣飾,立意乃精魄。過好立意關,當慎。
一是“意在筆先”,立意是戰略決策問題,所謂“思路決定出路”。即使先想到的是許多感性的事例材料,也要上升到理性的意旨上,才能正確地決定取舍和選取角度。具體地說,寫文章時要記得問自己:“你的文章有中心句嗎?”文章所立之意,即中心句,應明確地在草稿紙上寫出來,甚至用下加橫線標出全文中心句,以避免無立意而行文﹔全文中要有中心句,甚至各段中有主句,這樣有利於(閱卷者)閱讀,有利於(寫作者)寫作﹔沒有立好意而作文,后果不堪設想!
二是立意要有“回答話題”的意識。這是指立意要對准話題,如:“體貼”話題的立意——人生處處有體貼﹔細微的體貼見威力﹔我融化在體貼的溫馨裡。又如“花一定要香嗎”話題的立意——花不香也可以美﹔化作春泥的花更美麗……
三是立意要追求“活”“深”“新”,要多方探尋,揚長避短,擇優選取。
審題和立意密切關聯,我們再將兩者比較一下:
審題——戴起你輕鬆的“鐐銬”,立意——跳成我瀟洒的“舞蹈”!
“鐐銬”下,不能步履蹣跚,“鐐銬”下,須尋求舞姿的瀟洒自如。
善於立意,是寫高質量作文的關鍵。下面分述一些立意技法以供借鑒。
第1講,高視闊步立意
所謂“高視闊步”,就是指作文要“大氣”,有高足闊步之態、英特超邁之姿,寫出氣慨不凡的文採。有高遠的立意,要有才識。有了才識,就具備了發展創新的意識和氣量,就從思想上有了把握全局與選擇目標的能力,就能形成獨立之見,就有了超越平庸、鑽堅仰高的氣概和膽略﹔有了才識,就有了創造的自信和能力,面對機遇和挑戰,全面充分地展示自我。才識是高考作文的制高點,它決定了文章品位的高低。一些同學立意不高遠的主要原因,是囿於自我的狹小天地,他們隻停留在記錄自己的見聞感受、喜怒哀樂、榮辱得失上,因而文章流於平淡,流於“小氣”。那麼文章怎樣才能寫得立意深遠而有才識呢?
1.力避平淡放眼高遠。深刻高遠,總是從宏闊而高遠的心靈視野出發,立意總是追求更高的精神、價值、情感。必須把現實生活融入到作文中,不就事論事,盡量用大的眼光去看,要用世界的、長遠的、人生的目光去審視生活、生命和人生。在超越中,由低級到高級,由淺到深的大致順序是:自我→家庭→集體、階級→民族、國家→人類宇宙。如“習慣”,多數考生就習慣寫習慣,或生活習慣,或學習習慣,或性格習慣等,自甘平庸,流於一般。若能從宗教談到哲學,從理性高度對習慣加以思考,從科學談到政治,從歷史發展的層面對習慣進行反思,從我國改革開放的現實,對習慣發出挑戰,這就不再是生活中一人一事的習慣了。這種習慣自然超越了一般,顯示了非凡的才識。
2.古今中外縱橫馳騁。針對一個問題,多角度分析,多方向探尋,由一點向四周輻射的開放性思考,便是發散思維。發散思考的實質是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展開多角度思維。“縱”就是縱向思考,按時間順序,古往今來地聯想。它由過去、現在、未來三部分組成。“橫”就是橫向思考,按空間順序四面八方地聯想。由“水”想到長江、黃河、黑龍江,塔裡木河……想到外國的江河湖海,都屬橫向思考,它能使認識向四周延伸拓展。
【例文借鑒】
仰慕你——中華文化
曾經熱血沸騰地仰視你,愛你的一切。中華——我的文化。
那是《詩經》中的一汪清水,在水一方的伊人﹔那是華美的楚辭,閃閃發光﹔那是孔孟思想,百家爭鳴﹔那是大唐華章,仙樂飄飄﹔那是高山流水,那是古長城的細細青苔,那是岳麓書院的依依夕陽……漫步在中華的文化裡,多少人醉得不知歸路,多少人沉醉於那泛黃的書頁,將精華與糟粕統統吸收。
因為深愛你,我們忘了去洗淨你,忘了理智清醒地去看你。在不知不覺中,流水靜默不流,華美的書頁一頁頁在腐朽。
我們變得自大,我們變得驕縱。大宋宮廷,白衣秀士,文臣儒士們忙著作詩寫賦,用程朱理學教化子民時,北方的鐵騎席卷了中華﹔康乾盛世,書生們忙著去作八股,去作經注考証時,大洋的另一端,開始了科技革命,改寫了歷史……我們有四大發明,我們有地動儀,我們有早他國一千多年的圓周率。可是,我們的土地上孕育的是以農為本、固步自封的黃色文明,我們有鄭和去炫耀國威,可是我們沒有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我們有李白、杜甫,卻沒有哥白尼、牛頓﹔我們知道天朝聖國,卻看不到外面的文明……我們陶醉於自己,我們不斷地用《天工開物》、《農政全書》去總結輝煌,卻忘了重新審視自己的文化……我們落后了。
歷史在悄然逝去,心中的熱情並沒有冷卻,但我們多了一分理智,在仔細地審視……
我看到了一位老人,用刀一樣的筆尖為自己的文化做手術——他是魯迅。我被深深地震動了。我們不是不愛自己的文化,而是太愛,以至於束縛了自己的靈魂。他,讓我們深深的明白,不能因為情感而影響對文化的認知,不能用迷信代替理智。
旭日東升,新的陽光在沖散陳腐的氣息。嶄新的人們放下了對自我的迷信,去追求真理。中華大地走來了孫中山、李大釗,迎來了毛澤東、鄧小平,“天朝聖國”的幻覺消失了,代替它的是“與時俱進”。我們激動歡欣……
我們終於沖破了情感的依戀,用一分理智去審視自己的文化。沒有全部接收,也沒有全盤否定,我們的目光更客觀、理性而又智慧……
遠處,傳來“關關雎鳩”的樂聲,依舊那麼傳神、清晰、生動……
高遠的立意,豐厚的文化底蘊,激蕩的情懷,使全文有一種大氣之感。全文既沒有進行抽象的理性分析,也沒有選取現實中具體的一兩件事,而是從宏觀的文化入筆,帶我們進行了一次歷史與現實的穿越,最后“卒章顯志”——“我們終於沖破了情感的依戀,用一分理智去審視自己的文化。”
【例文借鑒】
不要輕易說“不”
說不,是一種拒絕。因為你不喜歡,或者你不需要,或者你傷及自尊,所以你選擇了拒絕,你說:“不!我不需要!”
說不,是一種放棄。你在不懈的追求中飽受煎熬,甚至歷經艱辛,離成功一步之遙時,卻堅持不下去了,你面露痛苦之色,無奈地搖搖頭:“不,我不行了。”
說不,是一種反擊。也許,你承受了太多的說不清道不明的誤解﹔也許,你受盡了隻有你自己才了解的太多的屈辱﹔也許,你再也忍受不了那些不負責任的指責,終於,你氣沖牛斗,爆出一聲怒吼:“不!你們給我閉嘴!”
……
誰也不能否認,說不,是天賦人權,是你與生俱來的權利。你可以在種種情況下說不。但是,作為你真誠的朋友,我還是要鄭重其事地告訴你:“不要輕易說不。”
道理很簡單:就像忍受不了窗外的喧囂和飛塵而把窗戶緊閉一樣,你不開窗,也拒絕了所有的明月清風鳥語花香﹔就像“哪怕有一線希望也要盡百倍的努力一樣”,既然你已經心急如焚、揮汗如雨地在斷垣殘壁中刨了十多個小時,為了那個在黑暗中掙扎的生命,你絕不會在最后的時刻輕言放棄﹔就像我們的國家在面對那麼多不了解真相的人們橫加指責時,依舊面含微笑,耐心解釋“西藏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一樣,我們可以壓住心頭的不平和憤怒,因為我們明白,簡單地說不並不能讓他人心服口服。
其實,我中華傳統經典之一《易經》早就告訴我們借助陰陽二氣的“生生”規律,掌握天地人道,教導我們修身養性,然后才能“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儒學提倡的“溫良恭儉讓”更是強調做人尤其是做一個有修養的中國人,必須韜光養晦、恭順隱忍,惟其如此,才能跟周圍的人們和諧共處、和氣一堂——這也是我們國家提倡的建設和諧社會之必需。動輒說不,隻會徒增齟齬,弄得人人心氣不順,個個忿忿不平。
雖然如此,但是,朋友,我還是要跟你說:不要輕易說不,並不是不要說不。在應該說不的時候,你必須毫不含糊地大聲地說:“不!”
就像屈原再也忍受不了楚懷王的昏聵,不願跟奸佞同流合污一樣,他以五尺之軀怒投滔滔汨羅,從而向當權者和楚國人民喊出了振聾發聵的一聲“不”﹔
就像文天祥不願高貴的靈魂在蒙古人的鐵蹄下被踐踏一樣,他寧可犧牲生命,也堅決拒絕高官厚祿的誘惑,保持了一個中華士人高傲的操守。他的一聲高震雲霄的“不”,著實將一顆“丹心”刻在了燦爛的中華“汗青”之上。
朋友,我堅信,不遠的將來,當我們中華民族以和平的姿態真正崛起於世界民族之林,我們以強大的國力跟世界各國禮尚往來之時,我們就不必再韜光養晦、隱忍不發了,我們就可以大聲地對那些飽含傲慢與偏見的指責說不!
所以,不要輕易說不,說出來必聲震環宇。
文章清晰地闡明輕易說“不”即“簡單地說‘不’”是不可取的﹔但不是不要說“不”,應該說“不”的時候,就要堅決說,說得聲震寰宇,考生理解文題非常准確﹔文章拈來眼前的汶川地震、西藏動亂,古時易經的陰陽、儒學的主張、屈原的投江、文天祥的不屈,帶我們進行了一次歷史與現實的穿越,這種從宏觀入筆,大處立意的視野更值得借鑒。
來源: 冠華作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