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是指原先高考沿用了多年的純材料作文。現在一般不以這種純材料作文樣式命題,此所以列出,僅是有利於比較,因此講解從略。
材料作文,首先要讀懂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一要吃透比喻義,二要抓住引申義,三要突出關鍵義。如果是記敘性材料,就要看它寫的是什麼對象,反映了怎樣的主題,表達了作者何種傾向﹔如果是議論性材料,就要想一想它的論點是什麼﹔如果是寓言、詩歌、新聞性材料,要通過文中的對話、抒情或點睛之筆分析把握其含義。
話題作文和過去的材料作文的異同:
話題作文和過去的材料作文都是先提供一則材料,然后以材料為觸發點,寫一篇高考作文。那麼,對待這則材料,兩種作文形式有什麼區別呢?一般而言,過去的材料作文必須使用所給材料,行文的主旨必須與所供材料吻合,如果寫議論文,那材料一般應放在文章的開頭作為引出論點的依據。它的思維方式局限於:概引材料,亮明觀點,舉例論証,總結回應。它存在較為明顯的不足,捆住了考生的立意手腳。而話題作文則不同,它強調的是行文與材料有關,可扣材料主旨,也可不扣材料主旨﹔可運用材料,也可完全舍棄材料,是一種非常開放的寫作,能多角度、全方位地檢測考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近兩年來材料作文東山再起,但這是一種新型的材料作文,寫作時不需要再按照前幾年那種古板的“引——議——聯——結”的模式去寫,所以在形式上大家大可放開手腳,不過在審題立意上大家要謹而慎之,否則“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很多同學在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上吃了大虧,經過苦心孤詣的鑽研與教學實踐的証實,我認為以下幾種方法行之有效。
一、分清材料類型
從數量上看,有多則材料單則材料之分。多則材料大家要分異同,單則材料則需分清內部結構,常見的有故事型、對照型、數據型、圖表型等。如,故事型的就要分清有哪些人、事,主要角色、次要角色﹔對照型的則要對兩方面全面分析與把握,下面舉例說明。
故事型:
材料一:
雲雀見麻雀整天在樹枝上跳來跳去,就問:“麻雀太太,你什麼不飛得高一點呢?”麻雀斜著眼睛瞟了它一眼,說:“難道我飛得不高嗎?你瞧瞧公雞!”
“公雞伯伯,你為什麼不飛得高一點呢?”公雞驕傲地在房頂上邁著八字步,反問:“難道我還飛提不高嗎?你瞧瞧鵪鶉!”
“你為什麼不能飛得高一點呢,鵪鶉姐姐?”鵪鶉奮力從草皮尖上過去,得意地對雲雀說:“難道我還飛得不高嗎?你瞧瞧癩蛤蟆!”
后來,雲雀遇見雄鷹,便向雄鷹請教:“雄鷹叔叔,你為什麼飛得尋那麼高呢?”“不!不!”雄鷹說,“離藍天,我還差得遠呢!”
這則材料採用了反復的手法,通過雲雀與 同對象的對話,寥寥數語,使麻雀、公雞、鵪鶉等胸無大志,甘於平庸者的形象,鮮活的躍然紙上,同時反襯出雄鷹勇於進取,翱翔藍天的遠大志向。很明顯,這則材料裡雄鷹為主角,而其余幾個配角,分清了主次,那麼立意就迎刃而解了。1志當存高遠2有雄心壯志,人生才會有動力等。
對照型:
材料二:
(1)3月18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回答外記者問時引起了《宋史·王安石列》中的“三不足”論斷,以之自勉。其中的一句為“人言不足恤”。“人言”,“流言也”﹔“憂也”。此句是指,對流言蜚語無需顧慮。
(2)《詩經·鄭風·將仲子》:“人言之多。亦可畏也”。
人言:別人的評論,指流言蜚語:畏:怕。“人言可畏“指在背后的議論或誣蔑的話很可怕。
這則材料將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進行對照,目的是為了讓大家對“人言”發表自己的觀點,這種對照型材料的主題往往是開放型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隻要能自圓其說即可。
二、找關鍵語句
詩有詩眼,文有文眼。一則材料,一個話題或一個標題通常也有其眼,即其中的關鍵詞、句,它能凸顯材料的寓意,要想准確立意,就應學會從材料中找“眼”。
材料三:
統一
(法)雨果
在棕色群山起伏的地平線上,
太陽,這朵光芒萬丈的鮮花,
在黃昏時分,把臉兒俯向大地。
一朵新開的銀菊,在麥地旁,野草叢中,
一座行將倒的灰色的牆上,
怯生生地放射著天真潔白的圓光﹔
而這朵小花兒,就從殘破的牆上,
注視著那顆,在永恆的碧空裡,
萬古不息地傾瀉著流光的巨星。
“至於我,我也在放射光輝!”它向他說道。
這則材料涉及到了光芒萬丈的太陽與一朵新開的銀菊,而最后一句話是銀菊注視太陽時發出的一句感慨:“至於我,我也在放射光輝!”應該是這則材料的關鍵句,抓住這一關鍵句,再聯系全文及題目《統一》就不難立意:1平凡者與偉大者各自都有自己的價值2平凡的位置上同樣可以發揮自己的人生價值。
三、挖隱含隱息
對顯性信息能注意,隱含信息則容易疏忽,能深入挖掘隱含信息,立意才能更深刻。因此大家在讀材料時還要多問幾個為什麼,才能透過現象,挖掘出事物的本質。下面是一次期末考試的材料作文。
材料四:
一個小男孩在他父親的葡萄酒廠看守像木桶。每天早上,他用抹布將一個個木桶擦拭干淨,然后一排排整齊的擺放好。令他生氣的是:往往一夜之間,風就把他排列整齊的木桶吹得東倒西歪。
小男孩很委屈的哭了。父親摸著男孩的頭說:“孩子,別傷心,你可以想辦法去征服風。”於是,小男孩擦了眼淚,坐在桶邊想啊想啊,想了半天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去挑來一桶一桶的清水,把它們倒進那些空空的木桶裡,然后就回家睡覺了。
很多同學看完這則材料后,要麼是從小男孩的角度立意:遇到困難,要多想辦法﹔或者是從父親的角度抓住了父親的那句話:“你可以想辦法去征服風。”立意為“如何戰勝困難挫折”。其實,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角度“木桶”:為什麼小男孩最后就回家睡覺了,因為橡木桶裝上水后就可以比較穩重,可以承受住風的吹打了,一部分同學挖掘出這一隱含信息,立意:“充實了才能穩重,才能抵御各種風暴,因此,我們要充實自己的人生。”這最后一種立意很受閱卷教師的青睞,因為它體現了一種更為深刻的思想。
四、展開類比、聯想
大家要能從所給材料聯想到我們的社會現實和我們的人生,古人雲“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出題人的意圖也往往在此。而往往有些同學隻限於材料本身,不會類比聯想,難免會流於浮淺,甚至偏離題意。
材料五:
非洲原野裡有一種花,它色彩斑斕,芳香扑鼻。路過的飛虫往往經不住這種誘惑,扑上去貪婪地吮吸,誰知這種花能開能合且分泌一種黏液。這種黏液將貪吃的飛虫牢牢地黏住后,花瓣又悄悄地合攏,把這些小虫都關閉起來,小虫就變成花的腹中之物了。
上述材料介紹了一種很特別的花,它用自己的芳香招來一些飛虫,從而使飛虫成為它的腹中之物,立意時類比聯想,會想到我們生活中有很多糖衣炮彈,它們總是用某種假象來迷惑我們,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冷靜、理性地看待。否則必將葬送自己。很多材料都是在敘述自然現象,但出題人的最終意圖是讓我們分析社會現象,所以在立意時要學會類比聯想。
來源: 冠華作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