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2014高考作文戰略第5講:作文考綱解讀

2013年09月05日14:19        手機看新聞

【考綱解讀】

2013《語文考試大綱》明確要求:能寫論述類、實用類和文學類文章。能力層級:E,即表達運用。作文考試的要求分為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

1.基礎等級

(1)符合題意

(2)符合文體要求

(3)感情真摯,思想健康

(4)內容充實,中心明確

(5)語言通順,結構完整

(6)標點正確,不寫錯別字(每一個錯別字扣1分,重復的不計)

2.發展等級

(1)深刻

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內在的因果關系,觀點具有啟發作用。

(2)豐富

材料豐富,論據充實,形象豐滿,意境深遠。

(3)有文採

用詞貼切,句式靈活,善於運用修辭手法,文句有表現力。

(4)有創新

見解新穎,材料新鮮,構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獨到之處,有個性色彩。

【專題突破】

一、新材料作文

新材料作文,和以往的材料作文有所區別,提供的材料將更為廣闊,便於考生多角度立意,也留給他們更大的發揮空間。

新材料作文是在材料作文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作文樣式,這種命題形式從本質上講,是材料作文,但是從表現形式上講,又與話題作文類似﹔它給定材料,但不給定話題,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樣“過死”,也不像話題作文那樣“過寬”。它既繼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優點,又彌補了材料作文的缺陷。它提供的材料更為廣闊,便於考生多角度立意,也留給我們更大的發揮空間。新材料作文,可以說是吸收了傳統意義上材料作文和話題作文的長處,是一種全新的作文形式。

新材料作文能夠給考生提供一定的條件性與情景性,而又不會失之寬泛,在具有特定環境規定下的考生作文,才具有更大的真實性與檢測性。這種情景,其材料的功能主要就是為考生規定范圍、提示思維方向,考生的審題、立意、行文必須以此為依據來進行,而不能信馬由?,這樣考生就很難猜題押題,從而避免了話題作文過“寬”的弊端。另外,增加了考生審視材料與擬定標題的環節,將讀與寫結合起來,有利於強化考生的審題意識,培養他們提煉主題的能力。這種作文題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審讀材料至關重要!寫好新材料作文,舉一反三,也能寫好話題作文。

二、命題作文

命題作文,一般是指出題者給出一個既定的題目,要求應試者根據這個給定題目進行寫作。

1. 命題作文特點

(1).從命題內容上來看

近年來全命題作文的命題內容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傾向:或貼近考生生活關注個體成長,或啟迪考生思考人生哲理,或引導考生聚焦社會熱點……豐富多樣的命題,給考生作文的選材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2).從形式上來看

一般有兩種形式:一是單純以“命題”出現,前后沒有提示或導語,這種形式,從字面上看限制較少,審題上沒有障礙,讓考生有相當寬泛的選材范圍。二是以“提示語+命題”的形式出現,通過導語或提示語,為考生在審題和選材上作出了一定的引導,同樣有較大的開放性和自由度。

2.寫作方法

(1)抓題眼,把握表意重心。

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體現文章中心的關鍵性詞語,隻有抓住了關鍵性詞語,才能體現文章的特色,寫出更好的作文。

(2)明限制,確定選材范圍。

限制的內容大致有時間、地點、對象、內容、數量等,審題時要弄清楚,作文時則不能越“雷池”半步。沒有限制的內容,題目上沒寫,需要自己去想。因為隻有想到沒有限制的內容,才能找到選材的廣闊天地,擴大選材的范圍。

3.展聯想,深入挖掘主旨。

充分發揮想象和聯想,以題目為載體,向深層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環。

4.巧構思,化抽象為具體。

“一粒沙裡見世界,一瓣花上說人情”。選材若太寬太泛,會給人“空”或“浮”的感覺。要解決這一問題,不妨採取“化大為小”、“化虛為實”或“化寬為窄”的方式,從細微處,具體生動地展現對生活的感悟。

5.煉語言,注重個性化表達。

語言是作文最外在最鮮活的東西,無論是平實朴素的,還是充滿文學韻味的,錘煉語言,使表情達意確切、形象、簡約而意韻豐富,應是不懈的追求。

三、話題作文

“話題”,就是指談話的中心﹔以所給的話題為中心,並圍繞這個中心內容而進行選材寫出的文章就是“話題”作文。這類作文題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觀點,內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體裁不限。“話題”作文其實只是提供了一個話題,即規定了表達的中心內容,而不限制取材范圍和表達方式的作文形式。以話題為內容的開放式命題與以往的命題作文相比較,它的好處是給考生寫作的空間更大.發揮的余地更大。

1.寫作特點

(1)相關性

話題作文必須與話題相關,一般情況下,話題作文的要求隻規定話題的范圍,而不限定作文的主旨。

(2)自由性

這是話題作文最大的特點。考生在題目、選材、文體、想象空間上有極大的自由性和自主性。

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1)題目自由。所給話題可以不作題目,考生可以自擬題目。但所擬之題最好能體現文體的特點。

(2)選材自由。隻要是選擇與話題相關的寫,都有效。

(3)文體自由。話題作文大都要求除了詩歌外,考生可自由選擇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或戲劇等文體。

(4)想象自由。話題作文在題目、選材、文體等所賦予考生廣泛的自由度也使考生有了更廣闊的想象空間。但要注意想象深度。總之,話題作文縮小了對考生的限制,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余地和想象空間。考生可以在作文中最大限度發揚自己的長處,寫出自己的個性,體現出自己的創造力。

(3)形象性

“話題”式作文就是要讓學生馳騁於形象思維的空間,表現中學生豐富的聯想與想象能力。因為“話題”式作文更有利於形象思維的涌動,學生盡可以放開手腳,海闊天空,任意翱翔。他們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的空間,也可以任意展開聯想的翅膀,“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4)審題

把握好題目的關鍵所在於審清話題的限制,確定什麼能寫什麼不能寫.其次要審內涵,搞清話題的引申義.最后要審提示語,因為提示語是引出話題的材料。

2.寫作方法

(1)、把握文體

話題作文往往不限文體,允許考生自由發揮。但是,不限文體並不等於不要文體。話題作文的“文體不限”其實是指不限於一種文體,讓學生有選擇文體的自由。當你選定了一種文體時,還得按照這種文體的特點來謀篇布局進行寫作。有的同學觀察能力強,生活積累豐富,不妨將生活中精彩的片斷擷取出來寫成一篇生動感人的記敘文﹔有的同學想象豐富,擅長編寫故事,不妨寫寫童話、寓言或科幻小說﹔有的同學邏輯思維能力強,擅長推理,不妨寫成一篇理據充分的議論文﹔有的同學感情細膩豐富,不妨寫成一篇優美抒情的散文,肯定會非常出色。

(2)、縮小范圍

話題作文隻提供寫作的話題,而沒有中心、材料、結構、文體、語言等等的限制﹔給了考生一個比較開放的構思空間,使考生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但是,如果不注意把握話題,縮小寫作的口子,就會出現“下筆千言,離題萬裡”的毛病。因此,不管所給的話題多麼寬泛,我們都要善於縮小“包圍圈”,要選擇一個小小的切入口,如一件事、一個人、一樣物品、一種感受、一點看法等等,集中筆力加以突破,把你所選擇的話題角度寫細寫深寫透,做到“以小見大”。

(3)、擬好題目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俗話說:“題好文一半”。話題作文允許自己擬題目,因此,我們要努力提高擬題水平,力爭使自己擬的題目准確、凝煉、含蓄、新奇,使閱卷老師“一見鐘情”。

(4)、善於聯想

話題作文是一種開放性的作文形式,要求考生放開手腳,盡情地馳騁在想象的空間,善於多方位地展開聯想,這樣,才能生發出豐富多彩的思路來。比如話題“風”,你可以聯想到自然界的風:微風、大風、狂風、颶風、龍卷風等等﹔你還可以聯想到社會風氣:拍馬風、送禮風等等﹔你可以聯想到一種像風一樣的流行時尚:金庸熱、韓寒熱等等﹔你甚至可以聯想到假如你是風,假如你遇到風等等。

(5)、寫出新意

話題作文既然是應試作文,總得給評卷老師一個好的感覺,得—個好的分數。因此,寫出特色、寫出新意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在寫作時,要善於“獨辟蹊徑”,也就是要求我們在立意上要有獨特的感悟,不人雲亦雲﹔選材上要有獨到的眼光,不陳題舊話﹔構思上要獨具匠心,不四平八穩,波瀾不驚語氣上要有獨到的魅力,不平鋪直敘泛泛而談。擬題技巧。

近幾年,給材料自擬題作文,成為高、中考的一種重要的命題方式。可是有許多同學由於平時缺乏鍛煉,考場上擬不出也擬不好作文題目,因而就寫不出成功的文章。

那麼,怎樣才能擬好考試作文題呢?除平時多讀多練外,掌握一定自擬作文題目的技巧技法,也是很重要的。現介紹五種簡便易行的方法:借、仿、拼、抽、代。

“借”,就是從古今中外名文佳作或身邊生活中借現成的題目,巧妙地運用到符合自己要求的文章上來。如高爾基的《母親》,魯迅的《故鄉》,他們前后都有人用。你“借”我也“借”,越“借”越好,真可謂同題不同文,神韻別具。在考場思緒緊張時用此法最好。

“仿”,就是按別人用過的文題的格式,仿造一個符合自己所需要的作文題目。

“抽”,就是從所給材料中,抽取關鍵的詞語或短句作為作文題。

“代”,就是在時間緊,擬不出滿意的題目的情況下,可先擬一個代替,待全文寫完后再確定,或者在寫作過程中因靈感觸發而突然想出一個好題目。如“談……”“記……”“介紹……”等。

當然,以上五種方法在考場上往往不是單獨使用,而常常是綜合運用,那樣會擬得更快,擬得更好。

3.話題作文和命題作文的區別

①話題作文提供一個寫作范圍,所供題目僅僅起提示內容指向的作用。而命題作文一般提供的是寫作內容的中心(當然命題本身是話題的除外)

②話題要求所寫內容與之相關即可,而命題作文一般要求緊扣標題。

③話題作文的寫作范圍一般來說遠遠大於某些命題作文。

④話題作文作者可以自擬文題,而命題作文作者當然不能另命文題。

【等級劃分】

一、基礎等級

要點1:符合題意

要點2:符合文體要求

【要點解說】

“符合文體要求”,首先是指符合試題規定的文體要求。高考作文要求“能寫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及其他常見體裁的文章”。所命試題,或者是指定寫某種文體,如“寫一篇議論文”、“寫一封回信”等﹔或者是排除寫某種文體,如“不可寫成詩歌、小說、戲劇”等。如果是指定文體,考生就不能隨意更改﹔如果是排除式的,比如“除詩歌外,其他文體不限”,考生可寫的文體種類就很多,即使寫散文、小說等文學體裁,也可看成是記敘文的擴大和延伸。近幾年高考多為“文體不限”或“文體自選”,使得考生在文體選擇上有更大的自由。其次是指符合考生自己設定的文體要求,文體一經選定,就要按所選定的文體要求去寫。試題不限定文體是給予考生選擇的自由,但是考生選定了寫議論文就要寫得像議論文,選定了寫散文就要寫得像散文,如果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什麼都有,平均使用筆墨,寫成了不倫不類的“四不像”,即使全文能扣題,評分也隻能在切入分以下。

要點3:感情真摯 思想健康

【要點解說】

葉聖陶曾說:“作文就是用筆來說話。作文要說真話,說實在的話,說自己的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學作文報》題詞)教育前輩陶行知先生的諄諄教誨更是家喻戶曉:“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魯迅先生在《作文的秘訣》一文中也毫不留情地指斥所謂的“作文秘訣”,最后語重心長地指出:作文若真有秘訣的話,那就是“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而已。”縱觀三位大師的話,無不昭示著這樣一個道理,那就是:作文就是做人,既要做到“感情真摯”,又要做到“思想健康”------這裡的“真”,不是生活的簡單的翻版,而是生活的藝術加工,是健康人生的文本體現。這一點在平時的教學中就一定要講清講透,因為生活的美源於積極向上的生活情趣,明辨是否的審美觀念,愛憎分明的價值趨向。因此,我們要以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去關心時代、關心社會、關心人生,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水平和辯正思維能力,徹底拋棄胡編濫造、虛情假意、無病呻吟等不良文風,切不可因特殊情況或一己之見而一葉障目、標新立異、消極頹廢。

要點4:內容充實中心明確A:內容充實

從根本上說,內容充實體現於材料的充實。這裡所指的材料,就記敘而言,體現為揭示中心的人、景、事、物﹔就議論而言,體現為論証論點的事實和理論(論據)﹔就說明而言,體現為對說明對象相關特點的介紹翔實具體﹔若是寫成小小說,則要求情節完整、人物形象豐滿﹔若是寫成詩歌,則要求意象選擇典型、充分。不同文體對“內容充實”的具體要求各有各的特點。

B:中心明確

從理論上講,中心的表現形式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含蓄的﹔可以是理性的概括,也可以具有濃郁的感情色彩。但考場作文有其特殊的功利色彩,高考閱卷時間的限制性,決定了考場作文在含蓄、深沉方面要掌握好“度”﹔因為弄得不好,就成了晦澀。一般來說,要讓閱卷人一眼便知你的觀點態度才好,也就是說,觀點要鮮明,中心要明確。

中心明確的前提是認真審題,弄清題目的含義及題目對寫作的要求尤其是“隱性要求”,才可能在行文時圍繞中心選材、謀篇,決定詳略取舍,才可能真正地凸現中心。比如寫《生活改變了我》這個題目,做到中心明確,必須注意以下幾點:“改變”的是什麼,怎樣表現“我”的改變,通過寫“我”的“改變”要表達對生活的怎樣的感悟和認識等。這些問題清楚了,“中心明確”是水到渠成的事。

要點5:語句通順結構完整

【要點解說】

“語言通順”,指的是語言要規范、准確、連貫、得體,包括“通”和“順”兩個層面的要求。通,指文句表達要合乎規范,合乎所寫的內容,不出現明顯的語病﹔順,指句子連貫,符合所寫事物的自然流程,符合一般的思維規律。用詞不當,造句不規范,文句之間不貫通,是若干語言基本功不過關的考生的通病。要使自己在高考作文時順利地通過“語言通順”關,平時就要在語言使用的規范、准確、連貫與得體這幾個方面加以注意。

“結構完整”,就是作文思路的展開有步驟、有次序,層次分明,條理清楚,段落的劃分和安排恰當,各個部分的布局合理,有頭有尾,有過渡有照應,沒有殘缺不全、顛三倒四、主次不分的毛病。如果說主題是文章的靈魂,材料(包括語言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麼,作為文章思路外觀的結構,就是文章的骨骼。隻有安排好恰當完美的結構形式,才能把文章的觀點和材料,情節和場面等串聯、編織起來,使其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實現主題的表現。

要點6:標點正確,不寫錯別字。

二、發展等級

要點1:深刻

【要點解說】

《考試大綱》關於作文發展等級的首要要求是“深刻“,可見地位之重要。“深刻”就是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內在的因果關系,觀點具有啟發性。“深刻”包含著以下三個方面的具體要求:

⑴透過現象看本質

“透過現象深入本質”,就是看待客觀事物不只是停留在紛繁復雜的表象之上,而是能找出事物內在的實質性的根本屬性。紛繁蕪雜的事物無不具有各自外部的表象和內在的本質。要看到事物的本質,就要有一個由表及裡、由此及彼、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維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分析、比較、綜合、概括的過程。有了若干這樣的過程,才能達於事物的本質。

⑵揭示事物內在的因果關系

“揭示事物內在的因果關系”,就是要求行文中能運用辯証思維,用全面的、聯系的、發展的觀點去分析問題,考察事物之間普遍的、必然的聯系,從而由此及彼,追根溯源,找到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其解決方法。

“原因”是造成某種結果或引起另一事件發生的條件。唯物辯証法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聯系的,事物間的因果聯系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的產生、發展和消亡,都要受其特定的條件(原因)支配。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因果關系是客觀事物發展的根本關系。事物發展的一定原因,必然會產生某種特定的結果,而某種特定的結果的產生,必然基於一定的原因。進一步細分,原因又有內因和外因、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而客觀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又是復雜多樣的,有一因多果、一因一果、同因異果、多因一果、異因同果等等。這就要求我們在寫作時,要學會由果溯因,即學會“揭示事物內在的因果關系”,才能使文章的立意深刻透徹。

⑶觀點具有啟發性

“觀點具有啟發性”要求考生多關注現實生活,通過社會現象深入本質,探討具有規律性的思想觀點﹔多關注史例事實,通過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展示個人見解﹔多關注辯証的發展的思維方式,通過對背景材料的理解,概括出具有哲理性的共性認識。一般說來,具有啟發性的觀點,往往具有以下特點:首先,作者闡述的觀點,必須是正確的。隻有正確的觀點,才能產生積極的社會作用,才會收到獎善懲惡、激濁揚清的效果,才會達到鼓舞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目的。其次,具有啟發性的觀點,必須揭示“三理”,即揭示哲理、揭示倫理與揭示藝理。揭示哲理,如寓含現象與本質、主觀與客觀、個別與一般、內因與外因、形式與內容、對立與統一、量變與質變、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等哲學觀點,能引起讀者理性的思考﹔揭示倫理,如反映高尚的親情、友情、愛情,能為讀者的人生導航﹔揭示藝理,能給讀者以藝術上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講“深刻”,一般指議論文字而言。使文章深刻,當然不止這三方面,但主要是這三方面。追求深刻,不是用大話、套話所能奏效的。我們應該在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基礎上,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掌握科學的方法論,運用實踐認識、內因外因、量變質變、發展變化、局部整體等基本的哲學原理去看世界、辨事理。

要點2:豐富

【要點解說】

《考試大綱》對作文發展層級中“豐富”的解說是:材料豐富,形象豐滿,意境深遠。

“材料豐富”側重於實用類文章,內容要具體、充實﹔“形象豐滿,意境深遠”適合於文學類文章,“形象豐滿”是就寫人敘事類文章而言,寫環境繪聲繪色如臨其境,寫人物個性鮮明栩栩如生,“意境深遠”是就寫景抒情類文章而言,要創造深遠的意境,就需要我們有寫景狀物的本領,做到寓情於景,寓理於形。具體來講:

1.材料豐富

“材料豐富”,是指內容豐富,這是在基礎等級“內容充實”基礎上的更高一層的評價標准,這是針對各種文體的所有文章的要求。文章的材料,內容的充實,需要豐富的材料來支撐。就記敘性文章而言,它體現為揭示中心的人、事、景、物、情等﹔就議論性文章而言,它體現為旁征博引,理論引証、事實例証等﹔就說明性文章而言,它體現為事實例子、數字資料等。這些,都要求比較多而確切有力。但要注意,材料豐富,不是堆砌材料,多多益善,而是典型精當、新鮮活潑,能足以表現中心。

2.形象豐滿

所謂“形象”,指的是記敘類文字所表現創造出來的生活圖景,既指包括自我在內的人物形象,也指寫景狀物所描繪的景物意象。通常指文學性比較強的文章中人物的精神面貌、性格特征,情景的畫面感、形象感。所謂“豐滿”,就是生動完整、具體可感,能浮現於讀者的眼前,能激發讀者的情感。

“形象豐滿”,主要是就記敘性文章(包括散文、故事和小小說等)而言的,或者是人物形象肖像、心理、語言、行動等描寫比較齊全,人物豐滿生動﹔或者是敘事具體完整,情節曲折有致﹔或者是細節描寫細致逼真,有點有面。如此,寫人則有血有肉,有個性特點,有復雜的思想感情和豐富的精神世界﹔狀物則栩栩如生,有層次感,有立體感,有豐富的內涵。

3.意境深遠

“意境”,是指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中蘊涵的或者體現出的含義雋永的境界,簡言之,就是文章中那種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意境”包含有情境性、情感性、典型性與具體性等幾個要素。當我們的眼睛接觸到文字時,由文字傳達的抽象信息便在腦海裡化作了具體形象,這種具體形象的產生是作品與讀者互動的結果。從文章評價的角度來說,越能給讀者帶來豐富的想像的作品——即越能使讀者感受到作者想要傳達的情景、形象和人物的情感的作品,就越有意境,這就是“意境深遠”的含義。

“意境深遠”,主要是針對散文、詩歌、小說等文學體裁而言的,是對形象更高的要求。所謂“意境深遠”,就是“意”與“境”融合得很好:或者是景物與抒情結合,情景交融﹔或者是象征隱喻,含意幽遠﹔或者是詩情畫意,言有盡而意無窮等等。

總之,刻畫一個人物,描摹一種情狀,如果只是表面的形似,隻求其生動逼真,而不能揭示生活哲理,不能表現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不能引起讀者的聯想和深思,那麼就難說這樣的形象是真正的生動的形象,其“意境”也就很難說“深遠”了。寫景狀物可以通過象征、暗示等含蓄的手法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所要表達的感情表達出來﹔寫人敘事可以虛實相間,給讀者留下想像的空間。這都靠的是平時的功夫。

要點3:有文採

【要點解說】

2009年《考試大綱》對“有文採”這一發展等級要求是:詞語生動,句式靈活,善於運用修辭手法,文句有意蘊。保留了原有的“句式靈活”、“善於運用修辭手法”兩項要求,而把 “用詞貼切”改為“詞語生動”,把“文句有表現力”改為“文句有意蘊”。“詞語生動”較“詞語貼切”凸顯了考綱對考生作文文採的明確要求。“文句有有意蘊”則不僅僅是“有表現力”,更是在語言“通順”“規范”“准確”、“連貫”、“得體”基礎上提出的更高一層的標准,也是基礎等級層面上對“深刻”的更高要求。大綱的修改說明,考生在運用語言方面,隻要有某一點閃光耀彩的地方,或恰當精妙的、新鮮傳神,或句式靈活善於傳遞情感,或運用多種修辭表情達意文採飛揚,就都應該加以肯定和鼓勵,以使他們在通順的基礎上所展示的各種語言風採能夠得到應有的評價。具體說來:

⑴詞語生動

作文除了要求思想深刻,內涵豐富·細節生動,意境深遠外,還必須有生動流暢的文學語言以增強藝術感染力。用詞貼切、生動、准確、簡潔是對作文的起碼要求。

首先,我們要選用恰當精妙的、新鮮傳神的、具有形象性的、極具表現力的詞語,使所描述的對象給人如聞其聲、如見其形、如臨其境的感覺,以增強感染力﹔把所闡發的事理表達得清楚明白,深刻透徹,以增強說服力。

其次,應該以有豐富的詞語作為基礎,如果沒有一定的詞匯量,是很難寫出富有文採的文章來的。當然,光有豐富的詞語還不夠,還要善於運用,否則詞語再豐富也是沒有用武之地的。

再次,同一個意思選用不同的詞語來表達,形成一種語勢,給人以強烈的印象,令人耳目一新。

最后,文章所涉及的動詞、形容詞最多,表現力強,信息量大,語言的意蘊也就更為豐富。

⑵句式靈活

“句式”,指的是句子的結構方式。常見的句式有:①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和感嘆句﹔②肯定句和否定句﹔③主動句和被劫句﹔④長句和短句﹔⑤整句和散句﹔⑥常式句和變式句。不同的思想內容,可以用不同的句式來表達﹔同一個意思,也可以用幾種不同的句式來表達。句式不同,語氣情調也就隨之變化,所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和表達效果也就不一樣。如整句(四字格等)使文句整齊,散句使文意流動﹔巧用口語,文章定顯活潑之趣﹔綴以文言,文章自有古雅之風。

“句式靈活”,就是指作者在寫作時,根據語言環境的特點和表達目的的需要,在不改變願意的情況下,恰當地選用句式,靈活地變換句式,讓句式呈多樣性,做到在整齊中求變化,在常式中求變式,在重復中求省略,在和諧中求變化,以使行文錯落參差、活潑自由與和諧流暢,從而達到文採飛揚最佳效果。

⑶善於運用修辭手法

語法、修辭與邏輯,是與寫作關系十分密切的三大語文知識。就語言表達而言,語法是解決通與不通的問題,邏輯是解決對與不對的問題,而修辭則是解決好與不好的問題。廣義的修辭包括了詞語的錘煉、句式的選擇、表達的簡明、連貫與得體以及辭格的綜合運用等諸多方面的問題﹔狹義的修辭則是專指修辭格的運用。《考試大綱》要求掌握的常見的修辭格是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設問與反問八種(參見本書“修辭”專題)

“善於運用修辭手法”,就是指善於選用恰當的修辭手法和善於綜合運用多種修辭手法來表情達意。怎樣運用修辭手法才算“善於”呢?可從兩大方面理解:從量上看,整篇作文是否多次使用了多種修辭手法﹔從質上看,這些修辭手法是否恰到好處(該用則用),是否靈活多樣(手法多變運用自如),是否富有創意(新穎不落窠臼)。如果全文僅使用一次精彩修辭,那算不上“善於使用”,因為每個人都有靈感突現的時候﹔同樣,如果各種修辭手法貫穿始終,但大多庸俗、無聊、蹩腳,那更不屬於“善於使用”。隻有達到了一定的“量”和高品位的“質”,才無愧於“善於使用修辭手法”。這需要我們從訓練高層次的把握和駕馭語境的能力以及聯想和想象的思維能力入手,使修辭手法自然而然地服務於思想感情的表達,而且進入駕輕就熟、應變裕如的境地。

一篇文章的優與劣,涉及到的因素往往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語言上的差距。造成這種語言上的差距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而能否善於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就是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因為運用修辭手法來美化語言,是使文章有文採的一種重要手段。同樣一個意思,用與不用修辭手法,其表達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恰當地運用修辭手法,能使文章的語言具有一定的文學性,會增強文章的審美含量和文化內涵。

⑷文句有意蘊

“文句有意蘊”的語言高境界,是對基礎等級“深刻”的一個更高要求。隻有把語言的精、形式的美、意蘊的深三者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文句有意蘊的更高層次,具體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文句能圍繞文章的主旨,井能從廣度和深度上拓展文章的內容,提高文章的立意。二是思想深刻、見解獨到,能引起讀者深層次的思考回味。三是語言精美,言簡意豐,能給讀者以豐富的想像稅聯想。這就要求做到以下幾點:

努力培養有深度的思想。可從三個方面努力:一是注意觀察生活,關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二是博覽群書,使自己知識豐富,視野開闊﹔三是學會思考。把觀察學習努力推向理性的層次,察人所未察,知人所未知。寫出與眾不同的獨特感受。

錘煉語言。精心錘煉有豐厚內涵的句子。做到言簡意豐,發人深思,催人警醒﹔化抽象為形象,化靜態為動態,繪形繪聲繪色﹔適當點綴精奮之句,寫出類似於名言笛句的文句。精警之句,可為全文(或一段)立骨。我們可能已背不下《岳陽樓記》,但一定還記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一警句。文章的好壞,當然不在警句的有無,但有了警句,卻可為全文增色生輝。這也就是“畫龍點睛”之妙。適當運用口語諧句,可使語言清新活潑,幽默風趣,時代感強。

總之,優秀的文章不管是議論文還是記敘文,不管是明白如話還是委婉含蓄,總有一些文句言簡意賅,辭約旨豐。或蘊含生活哲理,人生真諦,給人以理智的啟發,使人深刻地思索﹔或飽含深厚的情感,獨特的體驗,使人感悟到人生的況味,產生強烈的共鳴,從而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這樣的文章,篇中有余意,句中有余味,使玩之者無窮,味之者不厭。這樣的文章,是最受閱卷者青睞的。

要點4:有創新

【要點解說】

“有創新”,簡單講,是指文章要力求寫出新意,寫出個性。具體說,就是文章超過或突破常規寫法,“非一般化”,“非‘舊我’”(超越“舊我”),就是“領異標新二月花”,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努力追求新穎獨到的與眾不同。這是高考對考生寫作的最高要求。

《考試大綱》對“有創新”的具體要求有五條:見解新穎,材料新鮮,構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獨到之處,有個性色彩。

⑴見解新穎

“見解新穎”,是就作者的主張、看法、認識而言的。高考作文的見解新穎,是指有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發現,不蹈襲他人,也就是“見人之所未見,發人之所未發”,在別人司空見慣的事物上發現出美來,而不是人雲亦雲或老生常談。要求我們對同一事件或事物,要有自己獨到的觀點與看法,要能發掘其中最新、最有特色的內涵﹔要能挖掘出問題中隱含的更新、更有現實意義的觀點。

“新穎”通常有三層含義,一是於常事中見出別人看不出的事理——即別人隻看到人所共知的,自己卻看到其它角度的,這可謂之“博”﹔二是於常事中見出別人看不到的深度——即別人隻看到表面,自己卻看到實質,這可謂之“深”﹔三是於常事中看到與別人看到相反的事理——即別人按“正常”的思維想,自己卻看出蘊涵在“正常”之外的意思,這可謂之“新”。

這裡的“新穎”,是建立在獨到、個性、深邃的基礎之上的,要求與眾不同而又能順理成章,合理透徹而又能自圓其說。一篇作文,能在普通的材料中發現別人未發現的東西,寫出別人未曾想到的觀點,一定能令閱卷老師拍案叫絕。但需要指出的是,立意中追求“見解新穎”,一定要建立在合情合理合法的基礎之上,一定要以切題和深刻為前提,如果一味“求新”而偏離題意甚至流於怪謬,那就是弄巧成拙,得不償失了。

⑵材料新鮮

“材料新鮮”,是指寫作選材時,除了要注意材料的典型、真實外,還應力避陳舊、俗氣,要與當前的生活、社會、現實結合起來,力求使用給人以新鮮感、現實感與時代感的新穎鮮活的材料。

當然,這裡所說的材料出新,並非是要考生挖空心思去奇思怪想,搜奇獵怪。稀奇古怪、聳人聽聞的東西未必具有代表性,未必能夠反映事物的本質,許多古裡古怪的東西往往是經過加工了的,其真實可靠方面就有問題,所以,怪異並不是“新”。選材要新鮮,但首先要真實可信,離開了真實可信的“新鮮”,那就是獵奇了。其實,說到底,作文材料大都不外乎是些最平常不過的人、事、景、物、理。而要“出新”,主要還是表現在選材用材的角度上。

⑶構思新巧

“構思”,或稱之為謀篇布局,是指寫作者在積累材料的基礎上,按照寫作要求及時有效地展開文章的思維活動。它是整個寫作過程中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環,包括選取提煉材料,醞釀確定主題,考慮人物活動及人物關系,設計情節,安排結構,以及探索最佳的表現形式等等。一篇文章,構思至關重要:結構精巧,有創新,既給文章的整體寫作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更能使文章以自己的特色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感覺。

“構思新巧”,是就結構而言的,指文章的謀篇布局應當引人入勝,以巧取勝,不落俗套。構思創新的技法很多:或巧選線索,脈絡分明﹔或運用倒敘,設置懸念﹔或巧設伏筆,前后呼應﹔或側面著意,烘雲托月﹔或誤會巧合,出人意料﹔或聯想想像,放大細節﹔或舊瓶新酒,獨出心裁﹔或抒情議論,串綴篇章﹔或卒章顯志,振聾發聵﹔或筆鋒突轉,引人入勝﹔或借體別裁,獨辟蹊徑等等,應因人因文(自)制宜。

“構思新巧”,是作文創新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點,也是考生最能發揮創新精神的地方,我們應該充分展開想像,以發散思維,求異思維,創新思維,選擇新的角度,新的形式,新的體裁,構思出獨具慧眼,極富個性,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來。當然,為“創新”而“創新”,以致弄出“非驢非馬”的另類,這是我們所反對的。

⑷推理想像有獨到之處

“推理”,主要針對議論文而言,求“獨到”,就要能突破思維定勢,善於運用比較藝術的論証方法,如比喻論証、類比論証、引申論証(歸謬法)等,推導出與一般人不同的原因或結果,給文章增加亮色﹔這裡的“想像”,主要針對記敘文而言,求“獨到”,就要想像大膽、奇特、獨到(但不悖謬),就要創造出新穎別致(或含意深長、耐人尋味)的藝術形象。高考作文,鼓勵考生在推理和想像上有超常之處,鼓勵創造性思維,激發考生的創造性熱情和興趣﹔鼓勵考生對問題和社會生活現象有自己的看法和獨特見解,有思考,有探索,有觀點,有思想。因此,我們應該對材料進行正面、側面、反面等多角度的分析思考,選定一個恰當的切入角度,能夠變換角色,體會和領悟所要表達的思想的深刻與重要,能夠靈活運用象征、擬人、科幻等手法與形式,改變那種僵化死板的說教方式。

考場作文,根據話題材料進行推理想像時,要抓住兩個字:一是“新”,一是“特”。“新”指的是別人都沒想到而隻有自己想到了,這叫以“新”取勝﹔“特”指的是別人想到了,但自己想的有特別之處,這叫以“特”見長。概而言之,就是我們不止一次強調過的“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當然,過於離譜,不切實際的推理和想像是毫無價值的,歪曲事物本質的看法和錯誤的觀點是不能算新穎的,千萬慎之。

⑸有個性色彩

“個性”,即個性心理特征,它是指一個人帶有傾向性的本質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是個人的思想、興趣、愛好、能力、氣質、性格等主觀因素的總和。“有個性色彩”,也就是在文章中體現出的作者的個性心理特征。其類型一般有:或雄渾、勁健、豪放、壯麗,或淡雅、高遠、婉約、飄逸,或質朴、平靜、深沉、自然,或輕鬆、詼諧、滑稽、荒誕——風格之形初具,可分別謂之為做豪放派、婉約派、實力派與幽默派。

對中學生來說,其寫作雖然一般還談不上風格,但卻可以形成自己的個性。有個性,就會有特色,就會有創新。其“有個性色彩”主要體現在文體選擇、立意角度、結構安排、材料選用、語言風格、表現手法、感情色彩等方面。能表現自己獨特的人性感悟,能抒發自己真實的喜怒哀樂,而不是千人一面,萬人一腔,人雲亦雲的東西。

總之,“有創新”是一個比較寬泛、且綜合性較強的標准和要求。要創新,就要調動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的特點是主動性、求異性、發散性和獨創性。它可以表現為:積極探索、多向思考、縱橫聯系、靈活多變、跨越時空、連接組合、創優擇優,反對抄襲、盲從、保守、消極、自滿。我們要把握整體進行創造性勞動,努力在某一項或某幾項上有比較突出的體現,以求得與眾不同的效果。隻有這樣,才能寫出令我們的第一讀者“一見鐘情”的佳文來。

來源: 冠華作文網

(責編:教育實習生 董天慈、熊旭)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