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下淘氣的男生吹了聲口哨,“嘿嘿嘿”地起哄笑起來。另一個男生立刻站了起來,板著臉沖他大聲說:“不要笑!這是知識!”
就這樣,教語文的王穎臨時又教上了“性教育課”,雖然她並不在行。她隻能繃住臉,像宣傳核武器重要性一樣,盡量婉轉地表達教科書上的字眼,嚴肅地跟眼前這群天天看動畫片的孩子說,“女孩子來月經,這是件值得高興的事情,那是成為女人的標志,可這也說明你在生理上已具備懷孕的可能,你要從此更加愛護自己,保護自己”,“男孩子可能早上起來褲子會濕濕的,那不是害羞的事情,那叫做遺精,是你們變成男人的標志。你們還會長出喉結,長出胡子,聲音也會改變”。
王穎發現,這些小學生要比平時任何一堂課都聽得認真,聽說會長胡子,這群還在掉牙的男孩子下意識地摸了摸自己的脖子。
但是這堂課講到哪裡為止,這個32歲的女教師隻能“憑感覺”。她找不到適合孩子的輔助教學資料,隻能在“Discovery”(美國探索頻道)上找來一段顯微鏡成像短片,跟小學生介紹卵子和精子的基本概念。
這堂前無范例的“性教育課”下課后,王穎囑咐學生,回家跟家長分享一下。結果第二天,一個女生悄悄把王穎拉到角落,小聲地轉達父親的反饋:“我爸爸說,這個老師有毛病,講這麼下流的事情”。
王穎很想跟家長溝通一下,她琢磨了半天,想了一套完整的說辭,撥通了家長的電話。可是電話那頭卻是一個著急做生意的商人,他在一陣“嗯嗯”、“啊啊”、“好吧”、“得啦”的回答后,很快挂斷了電話。
然而,這些大人們不願意講的難題,卻讓孩子感到好奇。一位在醫院工作的家長告訴王穎,有次回家驚訝地發現,讀一年級的兒子居然偷偷看自己的婦科醫學教科書,厚厚一本都快要看完了!
不過,王穎很快發現,這個苦讀婦科書的男孩其實目的非常單純。當同齡的小學生還讀著注音卡通讀物,上課最復雜的造句頂多也就是“因為明天下雨,我們不能出去玩”這種簡單句子的時候,這個男生卻高高地舉手發言,在同學面前炫耀出一句誰也聽不懂的高深句子:“雖然我們男人沒有生孩子的能力,但是我們男人有精子,可以讓女人懷孕,生出小寶寶。”
身為媽媽的王穎也開始焦慮,如果沒有人給這些孩子指導,在這個滿街貼滿時尚女郎海報的時代,他們將經歷另一種形式的性啟蒙。班上的小學生人人都有QQ號,有微博和微信,有時候還會有陌生的成年人給他們留言。
必須有人用正確的方式給孩子解釋“人之初”的這些問題,王穎決定,叫孩子去跟父母溝通。第一個話題,就是人的出生。為了避免“從垃圾箱撿回來的”“在超市買回來的”這種父母常見的敷衍回答,王穎把這個問題鄭重其事地布置成作文題目——《媽媽是這樣生我的》。她還特別強調,這個作文會打分,因為“隻要說是寫作文,家長就不會糊弄”。
“媽媽說,我是爸爸的精子和媽媽的卵子結合,成了胎兒,媽媽懷了10個月的胎,去醫院生出來的。”學生在作文裡寫道,“我想,媽媽一定很痛很痛,可是還是要忍耐10個月啊”,“媽媽生我這麼辛苦,我長大了一定要好好報答媽媽。”
這個寧波小學老師不知道的是,其實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人們已經開始探索更適合孩子的兒童性教育模式了。比如在瑞典,為了避免家長難以啟齒,他們從1966年開始嘗試通過電視進行性教育,少女懷孕率隨之明顯降低﹔而在日本和法國,還有以卡通形式解釋精子和卵子之間小故事的漫畫,讓孩子像在讀童話一樣,去理解性的問題。
借著“海南小學校長帶女生開房”的新聞播出,王穎發現,網上似乎突然出現了不少兒童性教育的素材,她甚至從微博上找來了一份“英國兒童十大宣言”。雖然她搞不清英國是不是真的有這麼一份“兒童宣言”,也不知道這些內容是不是符合規范,不過她還是把它列為自己為數不多的“性教育教案”裡面,因為“看著還挺有用的”。
她一邊給自己4歲的女兒洗澡,一邊拿這份材料裡的內容教導她,不能隨便暴露身體給男人看。結果,當爸爸不小心推門進來,這個正在洗澡的小姑娘立即學以致用,尖著嗓子大叫:“老男人,快出去!”
那堂借由新聞偶然展開的性自我保護討論課,還是給這群五年級的小學生帶來了些許變化。他們開始踴躍地表態: “小朋友不應該那麼晚還不回家!”、“小秘密要及時告訴媽媽!”、“遇到壞人可以摔東西,要逃跑!”、“不能單獨跟別人開房過夜,老師也不行,校長也不行!”
最后,坐滿一屋子的孩子們跟著她,卯著勁兒齊聲朗讀著這些不知真假的“英國兒童十大宣言”:“平安成長比成功更重要!不喝陌生人的飲料,不吃陌生人的糖果!遇到危險可以自己先跑!壞人可以騙!”
不過,過不去的坎兒還是橫在她面前。當讀到王穎自認為最核心的內容時,屋裡卻一下子沒人吱聲了,她隻能自己高聲念出來,“背心內褲覆蓋的地方,不許別人摸!”
“他們沒人願意把這條讀出來。”王穎撇著嘴,不太滿意地說。“因為裡面還是有個他們說不出口的詞——‘內褲’。”本報記者 李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