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躺在床上等待進行CT檢查。 重慶晨報記者 黃宇 攝
這個13歲的女孩走了
她身高不足一米三,卻有160斤……
愛她的爸爸一直認為,能吃長得胖是好事,長得胖並不是一種病
一直以來,王強都覺得女兒胖並不是病,直到最近女兒站都站不穩了。
她叫小蓮,出生時很瘦小,隻有3斤。三年前,10分鐘的路程她要走半小時以上﹔兩年前,她穿衣服需要爸爸媽媽幫忙﹔后來,她上廁所都需要人扶著。極度肥胖引起了肺阻塞性氣道異常,最后引起心功能衰竭。
前天,小蓮離開了這個世界。當時她160斤,才13歲。
出生僅3斤
女兒能吃是好事,隻要吃了健康能消化,長胖點也沒什麼
王強清晰地記得,女兒出生時很瘦小,隻有3斤左右。半歲大時,她才長到6斤,體重和同齡的寶寶相差很大。王強說:“6個月之前她吃得少,一點都不長肉。”
6個月大時,小蓮發高燒得了肺炎,還出現過心衰的症狀。好在醫治及時,8天之后病就痊愈了。從那次大病之后,小蓮反而漸漸長好了,不但食量比以前大,身上也漸漸長肉。兩歲時,小蓮終於長得結結實實的,看上去很健康。
在王強眼中,女兒能吃是好事,隻要吃了健康能消化,長胖點也沒什麼。
5歲時,小蓮已經有50多斤重,飯量和一個成年人差不多。7歲時,她的體重達到了70斤。雖然比一般的小孩胖一些,但是王強想雖然自己又瘦又高,可老婆本身有點胖,說不定女兒像她,也沒在意。不過,那時,小蓮上學前班就經常不願走路,要爸爸背:“女兒那時候就說走路太累。”
11歲體重128斤
老師建議退學減肥,他才覺得女兒確實應該減肥了
9歲,小蓮上小學一年級,沒上多久老師就勸王強先把女兒帶回家減肥。“老師說,女兒經常要上廁所,一去很久不回來,上課還打瞌睡。”因為老師的建議,王強才覺得女兒確實應該減肥了。
不過,說好的少吃飯多運動,小蓮卻無法堅持。每天早上,她還是吵著要吃三兩面條,然后在家看電視或者繼續睡覺,到了中午又是兩大碗干飯,晚上依然如此。隻要爸爸媽媽出門做工,小蓮就要偷吃飯菜。王強說:“我在外打工做體力活,吃得都沒她多。”11歲,小蓮體重128斤。
為了督促女兒減肥,王強讓老婆辭了工在家專門看管。每天傍晚,小蓮在媽媽的“逼迫”下來到廣場和大叔大媽一起跳壩壩舞。四個月下來,小蓮減了6斤。
媽媽再次外出做工,小蓮又過上了隻吃不動的生活。一年多以前,雖然她飯量保持不變,但體重上升卻迅速加快。
13歲超過160斤
原本以為女兒能吃,長得好是好事。可是沒想到……
今年過年后,小蓮體重已經超過160斤,幾乎不能獨自行走。無論是上廁所還是穿衣服都需要爸爸和姑媽“抬”。因為這樣,她的手臂和大腿上都出現了一塊塊淤青。“她太胖了,衣服都不好穿。”上個星期,姑媽拿出剛買不久的一套新睡衣要給小蓮換上,可是,這套最大號的睡衣套在她身上還是很繃得很緊。特別是褲腰勒在肚子上原本就有些淤青的位置,讓小姑娘直喊疼。王強這才將女兒的褲子往下拉一點,他說:“我們買的褲子幾乎都是褲腰太小,都勒青了。”
由於臉上肉太多,小姑娘的眼睛顯得特別小。從側面看,她肚大如十月懷胎的孕婦,雖然雙腿很粗但感覺都難以支撐起身子。隻有從並不算大的雙手和雙腳才能讓人確定,她確實還只是個13歲的小孩。
今年3月21日,已經有些呼吸困難的小蓮被父親送到重醫附屬兒童醫院,診斷為“病理性肥胖綜合征”。
3月27日,她在父親的決定下從兒童醫院離開回貴州老家,最后在高速公路上出現心功能衰竭導致死亡。
“我女兒是1999年10月12日出生的,隻有13歲多,身高也不足一米三。”王強說,原本以為女兒能吃,長得好是好事。可是沒想到…… (文中人物均是化名)(記者 羅清藝 實習生 彭姣姣)
25年來男性平均腰圍增長14厘米
腰圍上的負擔
如果說“舌尖上的中國”展現的是中華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那麼,“腰圍上的負擔”則暴露了中華民族的健康危機。
一個肥胖的國家,不僅是虛弱的,而且是危險的。中國人不僅要遏制“舌尖上的浪費”,還要減輕“腰圍上的負擔”。
目前全世界都使用體重指數(BMI)來衡量一個人胖或不胖。計算的方法是:BMI=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平方。
世界隆重組織擬定的世界標准是,BMI在18.5-24.9時屬正常范圍,BMI大於25為超重,MBI大於30為肥胖。
有專家建議,這個體重標准是根據歐美白人為基准制定的,對亞洲人不一定適用。中國人體重指數的最佳值應該是20-22,BMI大於22.6為超重,BMI大於30為肥胖。
未富先胖
美國北卡羅納大學肥胖中心主任、全球營養學專家,波普金教授指出,中國肥胖人口的增速幾乎是全世界最快的。在過去的十年間,中國超重人口和肥胖人口所佔的比例正在加速上升﹔而在未來二十年裡,中國的肥胖人口將增加一倍。
全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顯示早在2002年,我國就有近3億人超重和肥胖,全國18歲以上成年人超重率為22.8%,肥胖率為7.1%。其中,以大城市18歲以上成年人超重率最高,達30%﹔1992年至2002年,我國居民超重和肥胖的人數增加了1億人。2005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查結果也表明,7—22歲城市男生,2005年超重和肥胖的檢出率分別是13.25%和11.39%,比2000年分別上升了1.4和2.7個百分點。
因何而胖
生活方式的轉變也在肥胖問題上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20年前,人們總是習慣於進行晨練,現在很多人睡到上班前﹔20年前,人們步行或者騎自行車上班,現在人們乘坐地鐵或者公共汽車出行﹔20年前,大多數人從事的工作都會活動四肢,現在人們更多地只是坐在電腦前活動雙手﹔20年前,很少有人知道什麼是零食,現在大多數人每天都在吃零食。
波普金對中國家庭的調查結果顯示,在1989年,從事較低體力活動的工作所佔比例為28.6%﹔而到了2006年,這一數字增長為42.4%。由於可樂、薯片等高熱量零食的攝入,我們在周五到周日之間,平均每天要比其他日子多攝入115卡路裡的熱量。上述的種種最終導致了一個結果:肥胖人群的誕生。
因胖而病
北京大學教授李可基強調,每增加5公斤體重,患冠心病的幾率將升高14%,中風危險率提高4%,缺血性中風提高16%。高血壓、心臟病、腫瘤等等都會因為肥胖而增加其發病率。2008年2月,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安德魯·勒內漢教授指出,BMI每增加5,男性食管腺癌、甲狀腺癌、結腸癌和腎癌發病危險分別增加52%、33%、24%和24%。在2008年召開的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年會上,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沃爾特·威利就提醒說,隨著吸煙率的降低和肥胖率的進一步升高,肥胖將在不遠的將來超過吸煙,成為致癌的首要因素。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隴德指出,到2020年內地將有85%的死亡歸因於慢性病,其中約70%的高血壓、糖尿病、超重肥胖、血脂異常將發生在勞動力人口。
腰圍革命
買零食的時候要把好低卡關﹔不要將零食放在當眼的位置﹔用水果代替甜食﹔隨身必備切好的蔬果﹔高熱量的食物不要一口氣吃完﹔活用冰箱的冷藏層,高熱量食物放在冷藏層,想要吃的時候拿出來解凍,等到完全解凍了也許我們的食欲也消失了,這樣正好能借助外力來控制食欲。
蘆筍、西生菜、椰菜、西紅柿、黃瓜、白蘿卜、大白菜、芹菜、西蘭花、菠菜、菌菇類蔬菜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而且卡路裡極低,提升飽腹感的同時,控制食欲,避免飲食過多。
想知道哪種運動最減肥?來看看1小時各項運動所耗熱量表吧!逛街110卡、游泳1036卡、騎腳踏車184卡、爬樓梯480卡、跳有氧運動252卡、跳繩448卡、打拳450卡、跳舞300卡、慢走255卡、快走555卡。據中新社
(來源:重慶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