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三年,考試千場——一位半月談讀者的訴說
這是一封半月談讀者的來信。2012年,《半月談內部版》第12期刊發了《透視“人才搖籃”壟斷師生資源產業鏈》和《給孩子一片創新的土壤》兩篇文章,引起湖南省漣源市一名書店職員何詳初先生的共鳴。前不久,他致信編輯部,表示細讀完兩文后感慨良多。他在信中寫道:“我作為一名書業中人,寫此樣文章有悖常情,但正因身在此中,感受尤深……”(《半月談內部版》2013年第2期)
書包的重負,分數的“奴隸”
“書包最重的人是我/課業最多的人是我/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是我/還是我……”一撥一撥的孩子們唱著這樣的歌謠長大,實在令人心痛!
孩子們的書包到底有多沉?最近,筆者找一個在讀七年級的學生,清理出他這一學期正在使用的教材教輔,其中有教科書21種,包括課標教材11種,《地方文化常識》《生命與健康常識》《現代農業基礎知識》等6種﹔教輔讀物39種,這裡面有經過當地教育局和物價局審定統一配套訂發的,有各科任課老師指定購買的,有參加補課、培訓班等配發的,有學生或家長自行購買的。此外還有字典、詞典之類的工具書、學校老師自編或全縣統一編印的各種試卷和質量檢測題等等。據這個孩子說,還有同學比他的書更多。
孩子們從小學到高中不知要經過多少次考試和排名。我有一個孫子曾在省城一所學校讀高中,我把他在那3年裡所經過的周考、月考、段考、期終考、會考、模擬考、培優考等名目眾多的考次和排名做了一個大概的統計,總計達1000多科次。雖然2012年他以700多分成績考進了北京一所名牌大學,但對我來說,酸楚更甚於高興。為了這700多分,孩子付出太多太多……
孩子們大都這樣從小學到高中沒日沒夜埋頭於書本和試卷,年復一年奔忙在補課、培訓、競賽之中,小小年紀戴上了厚厚的眼鏡。為了取得令家長和老師滿意的分數而疲憊不堪,從而失去了童稚的笑顏、歡樂的歌聲、活潑的心靈和天真的夢想,分數成了他們掙不脫的“枷鎖”,他們不折不扣地成了分數的“奴隸”。
無形的“綁架”,無奈的選擇
巴金在20多年前寫的《隨想錄》中幾次談到他的小孫女時寫道:“我一家四代,小端端是最忙的,她總是有做不完的功課,她自己喘不過氣來,我們做家長的也喘不過氣來……”時至今日,這仍是千千萬萬家長的共同感受和心聲。作為具有良知的教師對他的學生如牛負重也應不無惻隱之心,可他們為什麼不讓孩子們的書包輕一些,壓力少一點呢?
長期以來對教育質量的評估,對教育業績的檢驗,對教師能力的認定,無不以學生的及格率、升學率、優秀率、獲獎率為依據。家長望子成龍,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老師們為了自己的名譽、學校的聲譽、地方官員的政績,不得不讓孩子們“學海無涯苦作舟”了。就這樣,家長、老師、學校、社會都被這分數綁架,而陷於無奈與兩難之中。
在以分數論成敗的大氛圍下,分化出重點學校、重點班、快班、培優班等,人們由於極強的自尊心和虛榮心而趨之若?。這些“重點”之所在,除了佔有較多的教育資源,較好的生源外,在教學上無非就是多了些加班加點的課業,多採用些教輔資料,多一些考試的磨煉,使孩子們為分數而拼命的那根弦繃得更緊。一般的學校和普通班的師生們自然也不會輕言放棄,為了能盡力獲得較好的分數,也隻能寄希望於教輔和試卷來磨礪學生,因此教輔備受青睞,需求日益增大,從而催生了旺盛的教輔市場。
高分非高能,心智受禁錮
曾幾何時被媒體熱捧的“高考狀元”,走上社會並不見得有多大成就。據《中國高考狀元職業調查報告》稱,32年來高考狀元成才者寥寥,在杰出的企業家中沒有一個“高考狀元”,中國兩院院士、長江學者等專家中也難覓“狀元”們的身影。在我們這個被稱為“奧數大國”的國度裡,不少獲獎選手在用它敲開升學大門后便遠離了數學,結束了他們“被數學”時代。因此,國內數學界的泰斗級人物吳文俊院士、楊樂院士等一致認為“奧數有害”、“奧數與數學無關”。
最近,韶關學院一位在讀大四的學生王曉威因英語不好,四級都未過,考研無望。可他卻攻克了一個世界級的數學難題,其論文被國際數論界的最高學術期刊《數論雜志》收錄。此論文最先是寄往國內某數學權威刊物,卻遭受冷遇。這一事實啟示我們的教育界和學術界,不要總以分數論成敗,以身份定取舍,而應讓那些“小荷才露尖尖角”們圍繞興趣之所在、性情之所鐘、夢想之所寄,盡情發揮,因材施教,為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和成才機會。
我們的孩子們不僅心智受到填鴨式教學方法的禁錮,其體質也在日益加重的“書包”壓迫下每況愈下。據《2011年度北京市體檢統計資料報告》顯示,7.5萬名高招體檢學生中,完全合格的不到14%,除視力不足、超重等老問題外,脊柱側彎、血壓增高等病態也在增加。
盼教育回歸理性,讓孩子放飛夢想
“育德、啟智”是古今中外都不否認的教育宗旨。我國在憲法中明文規定: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魄等方面全面發展。
我們提倡素質教育時日已久,可應試教育的痼疾難於治愈。其實,考試制度本身作為檢測學生掌握知識程度的手段之一並沒有錯,教輔資料作為教材的補充,幫助學生開啟智力、鞏固和擴大知識面自有它存在的必要。問題是當今我們沒有按教育的規律辦學,沒有按人才成長的規律育人。隻有從根本上轉變觀念,真正改革教育的評價體制,建立起多元的選才和育才標准,秉持“育人第一”、“學生第一”的理念,多關心孩子們的身心健康,培養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真正將他們從沉重的書包和考分的重壓下解脫出來。
最近有報道稱,山西省新絳縣一所高中每天隻上半天課,將“自主、探究、合作”的新課改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學生的學習情緒愉悅了,升學率也未降反升了。這種給孩子們減壓的實踐,可以說是我國未來教育之路的有益探索。
孩子們的夢想是一個民族創新的靈魂。我們愛孩子就應當悉心呵護他們的身心,放飛他們追求自由夢想的翅膀。隻有有了夢想的種子,才會有未來的參天大樹。(何詳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