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不要隻會學習的“好學生”
哈佛教授北京開講 稱有批評性、有創造性的學生才是哈佛的最愛
上周末,哈佛大學教授安娜·斯諾走進北京市八一中學,為北京的學生及家長們上了一堂不一樣的“哈佛大學教學適應課”,這也是哈佛大學教授第一次在北京的中學為學生們上課。
本次授課的主題為“美國教育、中國教育和猶太教育的區別”,看似離中學生很遠的主題,在安娜教授的講授中,卻讓北京的中學生們清晰地了解到“究竟什麼樣的學 生才能上哈佛及不同的教育體制、教育方法的區別”。安娜教授特別強調:哈佛不想要隻會學習的“好學生”,有批評性、有創造性的學生才是哈佛的最愛。
安娜教授從學習習慣的角度對猶太教育、美國教育和中國教育進行了比較分析:猶太人的學習習慣是,對已有的理論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質疑,小組討論溝通想法,對所 學的內容進行重新解讀。這種學習方式不僅使他們養成了勤奮學習的習慣,也鍛煉了他們的溝通能力和多角度看問題的思維習慣。所以,隻佔世界人口總數0.2% 的猶太人,卻包攬了20%的諾貝爾獎項。
與之相比,美國的教育更注重鼓勵學生探索。美國人認為,從A到B,最好的路徑不是別人嘗試過的一些捷徑,而是自己摸索出來的道路。他們強調,不要用一種方式思考問題,做理論工作的人,也需要懂藝術, 因為思維角度的變換能帶來很多驚喜的發現。另外,美國教育認為溝通非常重要,他們從小培養孩子的溝通能力。
與美國和猶太的教育不同,中國自古尊崇的孔孟之道,強調秩序和尊卑有序,在教育方面也要求學生尊重長輩,這種方式往往使學生不敢反抗權威,只是接受前輩的思 想,因此抑制了創造力,導致學生缺乏批判性和探究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樣的問題在亞洲其他國家,比如韓國、日本和新加坡同樣存在。
安娜教授介紹說,哈佛每年會接到來自世界各地上萬學生的入學申請書,他們都是學業非常優秀的學生,但對哈佛來說,重要的不只是“會學習”,學生應該會的更多,要“與眾不同”。對中國學生來說,批判性和創造力是最難能可貴的。(記者: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