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湖南省異地高考中考實施辦法出台。與之前其他省市的方案相比,“湖南版”異地高考報考門檻更低,手續更簡便。不僅實現外籍生源全覆蓋,報考隻需提供其父母的居住証﹔而且,本省戶籍隨遷子女高考報考,在學籍所在地和戶籍所在地均可。
幾天前,河北省異地高考政策也正式出台,與公布政策的多數省份要求考生具有3年高中學籍不同,河北隻要求考生在流入地具有兩年高中學籍,家長也不需要提供社保証明。應當說,這兩省的方案比較“平易近人”,是比較符合當地實際的改革之舉。
今年8月底,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關於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有關隨遷子女升學考試的方案原則上應於2012年年底前出台。幾十年不變的“戶籍堅冰”正在被打破,實施異地高考正在成為現實。但是,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負責人近日指出,北京、上海、廣州等流動人口較多的省市的異地高考方案備受社會關注,熱點省市的異地高考必須要有門檻,政策制定方要反復論証,聽取各方意見,並進行公示,一旦確定后要按此執行。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對於異地高考,人們盼了很久,等了很久。但是,異地高考的確是一塊硬骨頭,影響范圍之大、涉及問題之廣、爭議之激烈、情況之復雜,遠遠超出教育領域。條件太嚴、門檻太高、數量太少,到頭來只是少數人的“游戲”﹔條件太寬、門檻太低、數量太大,流入地的教育資源又會被稀釋,流入地學生的利益可能受損。這樣的“兩難”困境,在北京、上海、廣東這些人口輸入量大的省市尤為明顯。因此,異地高考改革,慢不得也急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