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為何喜看恐怖片?獵奇、刺激是主因--教育--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中小學生為何喜看恐怖片?獵奇、刺激是主因

2012年11月30日18:23    來源:廣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本報前日報道的《媽媽抱我,有鬼我怕》一文引起了讀者的強烈關注。一些家長給本報打來電話,稱自己小孩也愛看恐怖片及恐怖小說,並有類似“小羊”的症狀出現,只是程度不同罷了。昨日,記者在對約30名中小學生的隨機採訪中發現,大多數學生看過恐怖片及恐怖小說,其中半數人是從網絡上接觸到恐怖片或恐怖故事,其他的則是從同學中聽說。當問到為何喜愛看恐怖片的原因時,許多同學都表示:新鮮、刺激、好玩。

  對此,市婦女兒童健康服務中心主任張小梨認為,探究獵奇心理加上家長的缺位監管,是造成廣大少年兒童喜愛看恐怖片、恐怖小說並出現一些不良狀況的主要原因。

  聽到“滴答”鐘聲就怕 家裡不敢挂鐘

  家住南山的常女士昨天給本報打來電話,稱自己剛上初一的女兒小玉是個“喜恐族”,電視、電影、小說、雜志……隻要“涉恐”的她都喜歡看,往往是一邊看一邊嚇得尖叫,晚上不是經常被嚇醒就是失眠。“我問她這麼害怕為什麼還要看?她說越害怕就越想看,也很刺激。還說她們同學都在看這些。”

  常女士說自己也曾嘗試過阻止女兒看這些恐怖片,“因為看到她常常做惡夢,膽子也越來越小,我心疼啊。”可最終沒拗過女兒,因為女兒說自己“只是在家看看,又不會怎麼樣,”常女士看女兒每天依然很乖地上學、回家,也沒惹什麼事,除了經常叮囑她少看這類東西、按時休息外,也就沒再勉強了。“不過我一直擔心,看到你們的報道后我更擔心了,生怕她也會成為第二個‘羊羊’。”

  常女士給記者講了兩件小玉因看恐怖片出現的“怪事”。

  “以前她桌上放了一個鬧鐘,是每天起床上學用的。

  大約半個月以前我發現鬧鐘不見了,一問她才知道是被她取出電池放進抽屜了。當我問她為何要將鬧鐘收起來時,她說夜裡‘滴答滴答’的鬧鐘聲音讓她感到很恐怖、害怕,好像某個恐怖片裡的一個片段……這還不算,后來將客廳的挂鐘也取了,同樣也是不能聽到‘滴答滴答’的鐘聲,否則就會害怕無法入睡。”

  “還有一個就是由於看恐怖片害怕,晚上不敢單獨上洗手間,要不就是我半夜時叫她起來並陪同她一塊上,要不她就會憋到第二天早上。有一次我忘叫她了,第二天她自己都憋哭了。”

  獵奇、追求刺激成為“喜恐”主因

  記者了解到,青少年觀看的“涉恐”內容主要來自網絡。隻要打開電腦輸入“恐怖”二字,馬上出現無數恐怖片,如《死神來了》、《小島孤魂》、《林中小屋》等,光看名字就充滿了恐怖氣息。而一些學校周邊的圖書、音像店也有一些恐怖小說及音像售賣。

  深圳靈通心理科學研究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因“恐懼症”來就診的患者已佔總人數的三分之一,且呈現低齡化傾向。那麼,為何青少年學生都喜歡看恐怖片和恐怖故事呢?

  深圳心理治療專家蔣平認為,這是由於青少年的獵奇心理所致。蔣平說,一些青少年希望尋求刺激以抵御反抗期、叛逆期的到來,往往成為“恐怖文化”消費的急先鋒,但是由於認識能力和辨別能力有限,因此恐怖故事不僅會對青少年的性格、身心產生不良影響,同時也會對社會的認識產生偏差,建立錯誤的價值觀。

  市婦女兒童健康服務中心主任張小梨表示,少年兒童成長過程中需要各種體驗,城市孩子更加需要,因為恐怖片中那種黑燈瞎火等恐怖鏡頭是他們平時生活中難以看見的,所以一旦出現就會引起強烈的好奇、刺激,有很強的獵奇心理,而恰恰此時他們的辨別能力有限,加上家長的缺位監管,所以很容易引發系列問題,如孩子膽小、心靈上留有“鬼怪”陰影、混淆幻想與現實等。

  建議:加強對青少年的心理引導

  如何讓“喜恐族”的青少年走出夢幻,回歸現實?張小梨建議,家長可以幫助“喜恐族”孩子改變生活習慣,豐富業務生活,如和朋友一起玩,看一本自己喜歡的童話,養一隻小寵物、上網聊聊天等等,通過多種解壓方式,漸漸淡忘及遠離恐怖片。“但有一點家長要注意,恐懼的孩子需要的是安全感,能夠感受到安全和愛的孩子對事情就很少有害怕情緒。相反,孩子便容易產生恐懼心理。所以要多和孩子溝通,讓他們感受到足夠的安全感和愛。”他建議全社會都應關注青少年的身心成長,正確引導青少年觀看一些帶刺激性及懸念性的恐怖片及小說,防止“鬼迷心竅”。

  針對孩子看恐怖片后出現的恐懼心理,蔣平也認為應加強對青少年的心理引導,幫助他們擺脫心理壓力,使他們自覺地遠離庸俗的恐怖小說。(文/記者陽荔)

(來源:廣州日報)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