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在玩疊羅漢(翻拍自校史館老照片)。
真光中學140周年校慶
140年前,在那個“三寸金蓮”的時代,學校的開辦創下南中國女子教育之先,沖破封建枷鎖,時裝秀、大玩疊羅漢也屢見不鮮。昨日,廣州市真光中學迎來140周年校慶,海內外校友聚首一堂,花季少年,白發老者再讀“爾乃世之光”校訓,高唱校歌“中華我國,中華我國,獨立文明亞之東……”。
教育理念
“4H”貫穿工作與學習
真光中學校長荀萬祥介紹,真光有著優良的辦學傳統及深厚的文化積澱,一百四十年來,“創造建設精神”和“4H”(HEART、HEAD、HAND、HEALTH)教育一直貫穿在真光人的工作與學習中,並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重點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今天繼續發揚光大,學校也在繼承和創新中不斷地發展和進步。
首創女校
開學三年后被人焚毀
1872年,美國人那夏理女士在城西金利埠(即今天的廣州市六二三路后面)購地一段,建起一棟洋樓式校舍、學校建筑優美,規模完備,為南中國女學校之鼻祖(當時廣東未有女學校)。1872年6月16日,舉行落成典禮及開學典禮,參加者有中西婦孺師生共16人,首次聚會,人數雖少,但典禮隆重,書院取名“真光”,校訓為“爾乃世之光”。
當時,封建社會上重男輕女的思想嚴重,“女子無才便是德”,男人獨享教育權利。女子在四五歲就要纏足,走起路來更是搖搖擺擺,在當時人們眼中,小腳才是女人。真光建校開創了廣東女子教育之先河。但是,要沖破封建觀念異常艱難。1875年的一個星期天,書院被人放火焚毀。但是,這一切未能讓創辦人氣餒,大家重建書院。
婦女學生
學生隻有6人兩人為已婚婦女
學校研究校史負責人指出,真光書院開辦后,學生僅有6人,其中兩人為已婚婦女。
早期真光學生的質量比較差,特別是婦女班,年齡參差不齊,思維多數較為遲鈍,教起來比較困難,一個字經常要重復一百多遍才能掌握,但她們學得很刻苦,這些人多數因年少失學,不識字,故借此機會,亡羊補牢,也有的是因為丈夫出外國經商,讓其妻子學幾個字,可以自己寫信。
學生入學后的一切生活費用均由學校支付,要學滿三年。如果中途輟學,費用由家長還給學校。之后,婦女、女孩上學的願望越來越強。學校在白鶴洞蛇崗上購得土地六十畝,建造新校,1917年,新校主體工程完工。
解放枷鎖
課余秀時裝 大玩疊羅漢
白鶴洞真光學校是全日制寄宿學校,學生在學校接受嚴格的教育和生活管理的同時,又有著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真光女中還重視開展體育活動,在書院時期就引進了西洋體育運動項目,當時以組織游戲為主要內容。1917年新校建成后,學生有充分的活動場地,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人也多了,積極的體育運動培養了一些拔尖人才。那時,真光的壘球、田徑、排球等項目在全省頗有名氣。女學生們課余秀時裝,大玩疊羅漢。
時至今日,真光中學由一所發展到七所,已經不是單一的女子學校,有小學、初中、高中,除廣州市真光中學外,還有廣州市長堤真光中學、廣州市真光小學、香港真光中學、九龍真光中學、香港真光書院、真光女書院,分布於穗、港各地合稱“真光七子”。
文/記者曾衛康 通訊員王光琰、鄭斌 圖/記者倪黎祥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