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學生體質下降調查:取消長跑高校其實挺無奈--教育--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關注學生體質下降調查:取消長跑高校其實挺無奈

記者 季芳 卞民德 陳晨曦 

2012年11月19日06:3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近日,武漢、西安等地多所高校在運動會項目中取消了女子3000米和男子5000米長跑,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相關負責人對這一做法的解釋是近年來學生體質下降,易導致運動時發生事故。這樣的說法雖有逃避責任之嫌,但也透露出幾分無奈。

  近年來,學生體質不斷下降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高校是任由學生體質繼續滑坡還是採取強制措施敦促學生鍛煉?在開展體育活動的過程中,高校又有著怎樣的苦衷?

  一連串的問題擺在面前。本報記者近期深入多所高校,希望從中找出答案。

  取消中長跑項目的背后是學生體質持續下降,校方擔心學生身體吃不消,怕出安全事故

  11月中旬,華中科技大學秋季運動會開幕。與往年不同,今年的比賽項目中,女子3000米和男子5000米長跑“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運動量較小的趣味體育活動。

  記者通過調查發現,運動會取消長跑的做法其實早已在眾多高校中悄然實行多年。

  廣州大學鬆田學院社會體育系負責人表示,3000米以上的中長跑項目對參賽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專業素質要求都比較高,每次參賽的學生人數很少。校方擔心學生身體吃不消,怕出安全事故。

  一組相關的統計數據也印証了校方的擔憂。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2011年公布的2010年國民體質監測結果表明:大學生身體素質25年來持續下降。與1985年比,肺活量下降近10%﹔大學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成績分別下降10.3%和10.9%。

  針對近年來運動會長跑報名人數持續下降的現象,北京大學體育部主任郝光安認為,放棄長跑並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他表示,高校應設計更多的變化和活動支持長跑運動的開展,而不應“因噎廢食”。

  “大學生體質下降是積累形成的,”清華大學體育部主任劉波說,“比如說,達標規定要跑1500米,體育教學中從小學就會開始讓學生跑,一直跑到大學,出現猝死、事故的可能性會大大減少。相反,從小缺乏相應鍛煉,想在大學裡迅速提高心肺功能,是幾乎不可能的,讓這樣的學生去跑3000米、5000米,難保不出事。”

  3000米以上長跑項目被取消,折射出近些年來學生體質下降趨勢明顯。究其原因,體育教育被邊緣化首當其沖。“現在中學升學壓力特別大,雖然政策‘保障’了體育課並沒有被壓縮,但文化課和作業的壓力直接壓縮了學生們的體育運動時間,沒有鍛煉時間,鍛煉習慣就無從談起。”劉波說。

  為促進學生鍛煉,有些高校採取了“半強制”措施,“逼迫”學生參與體育活動

  清華大學的操場上,幾個院系的學生正在上體育課。隨著冬季的到來,長跑成了體育課的主要內容之一。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長跑考試,同學們三三兩兩,在操場上結伴練習。在清華,大一到大三的學生,女生在體育課上要跑1500米,男生則要完成3000米。

  “上大學前從來沒跑過這麼長距離,最多800米,”剛剛上完體育課的法學院大一學生小周說。她正在為下周的長跑考試做准備,“最近一段時間每周都要練習兩三次,”她說,“雖然還不太適應,但是堅持著也就跑下來了,畢竟對身體還是有好處的。”

  為了幫助學生養成運動習慣,清華大學採取了“半強制”措施。對於剛入學的大一新生,學校要求學生每周至少參加兩次陽光長跑活動,參與情況會記入體育課成績。

  之所以這樣做,高校也有自己的無奈。劉波說,學校想了很多辦法增加體育運動的吸引力,但是光靠吸引還不夠。對於那些對運動沒有太大興趣,鍛煉意識較差的學生,“半強制”的辦法則是不可缺少的。

  濟南大學文學院大二學生張志強最喜歡的運動就是打籃球,每周都會和同學去玩上幾次,“大家的積極性還是挺高的,平時打球的場地都得搶。不過也有同學很少參加鍛煉,整天待在宿舍玩游戲。這歸根結底還是個興趣問題,要是喜歡的話,怎麼著也會有時間,不喜歡的話也沒辦法。”

  “如果連續停電3天,操場上的同學肯定比平時多。”在濟南大學材料學院大二學生范曉雨看來,經常鍛煉能提高身體素質,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堅持鍛煉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學生在業余時間有很多選擇,他們的興趣分散,有吸引力的活動太多,比如上網等。”劉波說,這也成為高校在開展體育活動過程中面臨的難題之一。

  由於體育成績和畢業証、學位証不直接挂鉤,體育課在很多學校就難免成了“擺設”。體育在大一、大二時還是必修課,到了大三、大四,學生除了參加幾次規定的晨跑外,已經基本不上體育課了,鍛煉身體的機會也越來越少。

  學生健康水平每況愈下,與整個社會環境和生活方式的變化有關

  濟南大學體育學院院長楊磊曾主管體育教學工作11年。“學校每年都會對新生進行體能測試,大學生的身體素質的高低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存在因人而異的情況,也與整個社會環境和生活方式的變化有關。”

  “現在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在各個方面和以前很不一樣。表面上看只是身體素質的下降,實際與獨生子女的性格和成長經歷都有關系。”劉波說。

  在面對由於參加學校體育活動帶來的傷害時,許多家長質疑學校是否盡到安全保障義務,以訴訟的方式為孩子爭取權益、解決糾紛,這是一種法治的進步。不過,學校應當承擔多大責任,是否可以用科學的方法界定學校所承擔的責任等問題,在糾紛中往往成為焦點。

  “由於法律上的界定還不明確,很多學校尤其是中小學為了避免因孩子受傷而引起麻煩,在體育活動方面的標准在逐漸降低。”郝光安說,有了這樣的基礎,高校體育活動的開展也難免瞻前顧后,“要給高校體育一個科學的定位,如果把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責任都放在大學,也是不現實的。”

  在一些高校,還缺乏相應的場館和設施,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體育活動的內容和方式,學生感興趣的項目無法參與,而不感興趣的項目自然不願主動參與。體育課缺乏足夠的連貫性,體育教學師資的匱乏等一系列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課程的質量和日常體育活動的開展。

  增加對體育的要求,是希望傳遞出一個信號,引起大家對學生體質的重視

  大學的體育教育並沒有定式,各個學校也都在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摸索。楊磊認為,體育教學首先要解決興趣問題。在學校軟硬件條件能夠承受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地開展各類體育活動,把學生從室內拉到戶外,從網上拉到操場。

  楊磊說:“今年9月我們搞了體育教學改革,推出了一系列的自主選學項目,學生喜歡什麼就練什麼,盡可能讓學生有自主選擇。盡管這樣對我們制訂教學計劃有很大的難度,但學生們還是很歡迎。我們也想了一些辦法,努力把體育課擴展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比如每年策劃一些集體活動,每次比賽都進行獎勵,頒發學校蓋章的証書,這對學生的吸引力還是挺大的。”

  從去年起,清華大學在自主招生的復試環節增加了體質測試的內容,對於測試結果符合要求的學生給予鼓勵性加分。劉波說:“我們增加對體育的要求和考察,是希望傳遞出一個信號,引起大家對學生體質健康問題的重視。”

  郝光安說:“大學是培養學生體育興趣的最后階段,參與體育運動,最終還是要發自學生的內心,有興趣,才能有效果。我們重在引導,在方式上不該一刀切。大學體育要提供更多的平台,讓更多的學生動起來。”

(責任編輯:蘇楠、熊旭)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