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青年长江学者井冈山、延安研修国情

2018年06月27日10:12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寻找精神的力量

江西省井冈山市茨坪镇大井村,紧挨着半面残墙的南方红豆杉静静伫立。屋里,一群人坐在天井旁的长条板凳上,在讲解员的深情讲述中,重新走进那段峥嵘岁月。

千里之外,陕西延安枣园后沟西山脚下,张思德玉石雕像旁,战火洗礼的痕迹深藏在白杨粗壮枝干的纹理深处,树叶随风哗哗作响。学员们仿佛听到了来自历史的声音。

近日,教育部在井冈山、延安举办2017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国情研修班。参加本次研修的学员共有217人,平均年龄38.5岁,来自全国89所高校。

党性、师德、示范,这些行文中严密的概念,在身临其境的教学、感知中,变得真切而实在。

融入历史,观照现实

到历史的发生地,走进历史,融入历史,再走出历史,观照现实。

青年长江学者研修班学员多数是第一次到井冈山、延安等革命老区。他们中不少人担任了所在学校院系、实验室、课题组的负责人,或者是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学术骨干。短短一周时间,他们离开本职岗位,置身革命历史发生地,参与党史国情教学讨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千里来寻故地。从黄洋界哨口望过去,一条小路曲折通向远方。眺望那条通往“全中国”的小路,复旦大学教授杨珉说:“这是一次理想信念的淬炼,为期一周的学习,让我们加深了对党的传统和早期历史的了解,加深了对井冈山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登上宝塔山,眺望延安城,无数热血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激情岁月恍如昨日。在宝塔山党旗下,学员们又重温了入党誓词,庄严承诺,浩气回荡。第二军医大学副教授周建表示:“‘白求恩精神’的现场教学让我感动很多,思考很多,学习很多。”

《映山红》《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十送红军》……夜色中,一首首歌曲在教室中回响,或悠扬,或雄壮,穿插着歌曲背后一个个故事和人物的讲述。南京大学教授张亮是一名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师。“置身历史现场,追寻先烈足迹,让我对伟大的革命精神有了更深的体悟。”张亮说。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自1998年实施以来,不断推进人才引进、培育体制机制创新,2011年被列为国家十二项重大人才工程。2015年,教育部党组决定增设青年学者项目,加大对优秀青年人才的选拔、支持和培养,打造一批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和学科领域的青年领军人才,700名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明道信道,争做示范

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

当前,高校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青年教师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如何让青年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备受关注。近年来,教育部人事司重视对青年长江学者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不断帮助青年人才全面提高政治素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加深对新时代党的理论成果的认识理解。

从2015年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以来,此次已经是连续第三年举办研修活动,累计已有558人参加研修。对党的早期历史和最新理论成果,学员们都不陌生,但带着问题、来到现场重新细读,每个人都有更深切的体会。教育部人事司一级巡视员、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赵丹龄介绍,2016年年初,首届即2015年度青年长江学者评审结果甫一公布,该部门就着手组织井冈山、延安国情研修,就是要通过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加强青年长江学者政治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他们成为“四有”好老师。

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青年长江学者的示范作用不断显现——助推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更有利于广大青年教师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连续三年,参与研修的青年长江学者们都会联名签署倡议书,齐声发出“坚持立德树人、弘扬师德风范;坚持潜心治学,承担社会责任;坚持重诺守信、忠于岗位职责”的倡议。今年,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竺效毫不犹豫地在倡议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我们青年教师要始终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放在首位,坚定理想信念,全身心投入教学研究,还要争做师德示范。”

在革命圣地研修的日子里,学员们一直在互相学习,互相提高。今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连续两年为研修班作《坚定文化自信,提高人文素养》讲座。作为研修班的首期学员,他回忆起两年前自己参加研修的经历,依然记忆犹新。“大家都是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与来自各个高校的同行相处,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此次故地重游气氛依然亲切。”

而在研修班结束后,很多青年长江学者身上发生了不少变化,一批学员获得了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等重大成就成果,有的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首届青年长江学者中,康震和四川大学教授傅其林、天津师范大学教授佟德志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康震在坚持教学科研的同时,还担任“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节目评委嘉宾,积极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他说:“我们不能躺在青年长江学者的功劳簿上,这是学术的成就,更是使命担当和沉甸甸的责任。”

发扬精神,服务国家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向普及化阶段迈进,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从支撑向支撑、引领并重转变。这对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人才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育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青年人才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意识,已经更加紧迫。

“只要国家和人民需要,再艰苦的科研也要去做。”这种信念在两地研修班上被生动讲述。

“西迁精神”“种子精神”成为青年长江学者们的精神坐标。

“西迁教授”之一,如今已是耄耋老人的陈听宽为延安班学员深情描述:60多年前,6000多名交大师生响应国家号召,告别条件优越的上海,来到西安,为国家建设、为西部的科教事业发展奉献青春。在井冈山,钟扬事迹报告会成员为井冈山班学员介绍了钟扬同志为了祖国的科研、教育事业忘我耕耘、播种未来的事迹。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赶上了最好的时代。”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田文喜是在“西迁精神”感召下逐步成长起来的青年教师。2001年,田文喜本科毕业后被保送本校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西迁教师贾斗南。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至今,田文喜已在西安交通大学学习和生活了20年。面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他曾与团队通力合作,自主完成了中国先进研究堆(CAAR)的安全性分析和相关软件开发。在秉承“西迁精神”,建设西部的“创业史”中,田文喜找到了奋斗的新方向,依然奋战在钠冷核反应堆热工水力实验平台上。

“青年人才一定要找准奋斗方向,这是最为根本的问题。”2015年度青年长江学者武汉大学教授李佃来表示,“青年人才是国家的人才,只有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才能真正地实现自身价值。”

近年来,“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一直发挥国家人才工程的引领作用,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重点,强化岗位设置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统一,引导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同向而行。推动人才计划回归人才发展,回归学术发展,回归国家需求。

“我们将遵循党管人才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人才工作发展规律,按照科学家同时是教育家的要求,强化对人才的政治思想素质把关。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找准人才选拔评价、培养引进、使用保护的着力点,增强人才发展活力。”教育部人事司司长张东刚表示,人才工程是抓手,遴选出来是起点,更好发挥作用才是目的,要让“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成为催生一流顶尖人才、产生一流原创成果的“种子工程”,并将其打造成高层次教育人才计划的“金字招牌”。(记者 陈鹏)

(责编:孙竞、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