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一片湖一座城与中国矿业大学的共进共荣

2018年05月17日10:09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小字号

“鹭影飞舟何处饮,池杉岸柳初成荫。潘安五月雨蛙鸣,璀璨榴花千里沁。”5月的潘安湖,如诗人笔下描摹的一样美不胜收。对比往昔污泥浊水、杂草丛生的状况,作为潘安湖治理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国土资源局干部王晓侠慨叹“恍若隔世”。

潘安湖生态修复是徐州转型发展的得意之作。作为扎根徐州的行业高校,中国矿业大学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日,记者走进徐州,探访这一片湖、一座城和一所高校携手共进的历程。

一座城,携手转型谋新篇

“矿大因矿而生,徐州因煤而立。学校与徐州结缘40年,市委、市政府一直把矿大当宝,我们对地方政府也是有求必应。”矿大校长葛世荣说。自1978年搬到徐州后,矿大坚持发挥学科和人才资源优势,积极在煤炭开采等方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徐州的采煤历史有130余年,长期煤炭开采对区域耕地、生态等造成严重破坏,累计形成38万余亩采煤塌陷地。2008年11月,江苏出台《关于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意见》,采煤塌陷地和关闭破产矿山土地利用问题被列为第一项政策措施。

为给塌陷地治理提供科学引领,矿大积极筹建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借鉴德国鲁尔老工业基地治理的经验。

实施徐州城北采煤塌陷地治理与生态重建示范工程,是中德共建徐州生态示范区项目的重头戏。矿大成立了联合课题组,研究编制《徐州矿区塌陷地生态恢复规划》,提出“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建则建、宜工则工、宜生态则生态”的多层次、多目标塌陷地再利用思路。

2013年,中德中心进一步加强实体化运作,建立江苏省老工业基地资源利用与生态修复协同创新中心,组建徐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此后,学校协同徐州市国土资源局、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等,在潘安湖采煤塌陷地综合整治中,开展了多项科技攻关。

一片湖,生态修复绘蓝图

潘安湖位于贾汪区大吴镇和青山泉镇境内,是权台矿和旗山矿地下采煤塌陷区域。塌陷总面积1.74万亩,是贾汪区面积最大的采煤塌陷地,导致当地农民无法耕种、居住。

“塌陷地综合整治涉及采矿工程、测量工程、生态修复、土地复垦、景观生态学和土地科学与技术等多个学科和技术。一个区域的治理,精准测绘是基础,科学规划是关键。”该校环境与测绘学院执行院长张绍良说。自2008年开始,矿大环测学院、力建学院、管理学院等多个院系的专家学者与地方国土部门一起进行了大量工作,先后完成了潘安湖采煤沉陷区水土资源调查、开采沉降预计、采煤沉陷区土地复垦技术、塌陷土地地貌重塑及景观再造技术等,为潘安湖的规划设计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后,矿大又与国土部门合作完成了潘安湖生态修复规划,按照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建设模式,通过挖土造田、开湖造景、培育湿地等方式,打造集湖泊湿地观光、生态休闲健身于一体的生态湿地公园。

2010年2月,潘安湖采煤塌陷地综合整治工程开工;2011年12月,潘安湖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和景观规划通过徐州规委会审查,次年4月,公园景观绿化工程全面开工;2014年6月,潘安湖湿地公园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7年8月被确定为首批10家国家湿地旅游示范基地。

一群人,创新发展汇心力

“学校在109年的办学历史中始终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与地方经济建设。围绕徐州转型发展,矿大引领了理念、贡献了智慧、输出了人才。”矿大党委书记刘波说。

李钢,矿大教授,但他更为人熟知的身份是徐州市国土资源局局长。自2002年到地方挂职,至今已在国土局工作17个年头,他依然是一名矿大教师。

“如果没有学校灵活的用人政策,没有全校100多名教授协助国土局开展工作,就没有今天的潘安湖。”李钢说。

作为一名专家型干部,身兼多职对李钢是沉甸甸的责任,也让他在塌陷地治理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国土局这些年,他充分发挥专业和资源优势,带领国土局为徐州城市发展置换出约15万亩的土地。因贡献突出,2017年8月,李钢被评为首批“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此外,矿大还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他们有的到地方工作,有的留在学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撑。环测学院土地管理系主任李效顺是其中的代表,他提出的矿区国土优化“地板”理论,为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优化、乡村振兴打开新的理论视域。

“潘安湖生态修复大大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数。”王晓侠说,现在许多外出打工的百姓纷纷回乡,有人在景区打工,还有人办民宿、开农家乐,收入明显提高。

(责编:于昕君(实习生)、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