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郓城构建全员覆盖资助体系 综合施策暖了贫困生的心
“我在上四年级,我姐姐在县城读高中。”山东省郓城县李集镇四杰小学四年级学生小田告诉记者,“目前我们姐俩的学杂费都减免了,就连生活费也获得了资助,能够顺利就读。”
而就在前一段时间,由于家庭变故失去了经济来源,懂事的小田即将面临退学在家、帮助年迈的奶奶料理家务的窘境。很快,资助政策开始发挥作用:姐姐读高中的学杂费得到了减免,此外每年还能获得2000元的助学金。而小田除了免费就读小学之外,也得到了好心企业家的资助,每月都能获得300元的生活费。现在,姐弟俩在班里的成绩名列前茅。
小田之所以能迅速被识别和资助,得益于郓城县建立的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近年来,郓城县以精准识别为基础,构建全员覆盖资助体系,组织人员到校、进村、入户,全面排查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情况,建立动态资料数据库,全面落实各项扶持、资助政策,做到“全面覆盖、全程覆盖、全员覆盖”,确保没有一个学生在任何学段因贫失学。
“精准,是以规范为基础的。”郓城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郑忠成介绍说,早在2008年郓城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就申请成为独立法人单位。第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在银行开办专户,为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办理银行卡,扶贫资助资金直接打到卡上,实现了专款专用。这项工作已经坚持了10年。
“第二个好处就是实现了独立规范办公。”在郑忠成看来,最终达到了人员的专业化和管理的精细化。
目前,县资助中心的大数据平台,利用系统比对、大数据分析、调查走访、同学评议等多种手段,能够精准甄别扶贫、民政、残联等相关部门传来的数据,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分层分类分档。
依照资助中心分类分档的大数据,郓城县教育局精准施策、综合施策——
针对学生资助政策,完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2016年以来,全县共发放各类学生助学金、资助金5640.8万元,资助学生18075人,确保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
针对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全县农村中小学改薄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1.3亿元,学校内配累计投入资金2.3亿元。在改薄中,该县把贫困村学校优先纳入改薄工程,优先安排专项资金,并积极建设贫困村幼儿园。
针对贫困村教师培训,该县坚持国家、省、市和县教师培训项目向贫困村小学、幼儿园倾斜。2016年、2017年培训贫困村小学、幼儿园教师达365人次;选派30名城区教师到贫困村小学、幼儿园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支教。东关小学与省教育厅第一书记援建的张鲁集镇薛河口小学和幼儿园建立了合作关系,东关小学每年派出5名骨干教师对张鲁集镇薛河口小学和幼儿园进行支教。
在地处黄河滩区连片贫困地区的侯咽集镇雷庄村,记者看到该村新建的幼儿园里,68名孩子正在教师的带领下快乐地做着游戏。侯咽集镇中心学校校长杨其山告诉记者,这个幼儿园辐射了周边5个贫困村,一下子解决了家长们的后顾之忧,“在贫困村有公办幼儿园上,这就是最大的扶贫”。
而在临村的黄岗小学,不仅新建了一栋教学楼有效降低了班额,还扩大了操场面积,让杨其山校长能够把自己酝酿和构思了很久的田园课程得以落地和实践。
政府的积极引导和作为,点燃了民间资助的火焰。在李集镇胡坑村,在外经商的企业家胡良根,联合众多企业家,捐款成立了胡坑发展基金会,不仅资助和奖励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奖励学校的优秀教师,发挥了巨大的示范带动作用。
此外,郓城县还以职业教育为手段,积极构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支持体系,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能力。每年5月底前,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征求就学意愿,引导他们合理选择就读学校和专业,确保未升入普通高中的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2016年,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农村初中毕业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达到63%,今年将达到80%以上。
今年初,郓城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被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中心评为全国“推荐学习单位”。郓城县教育局局长李宗玉说,下一步,郓城县对没有纳入国家救助范围的学生,将发挥教育内部优势,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发动贫困村学校任职教师,采取“一对一”的方式,每位教师认领一个贫困家庭孩子,帮助解决其生活和学业困难。联系城区有关学校与贫困村小学、幼儿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结对子,开展“手拉手”活动。“加大教育扶贫工作力度,巩固和扩大扶贫工作的成果。”(记者 禹跃昆 魏海政 李士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