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展示交流活动落幕
“互联网+教育”引领我国迈向教育信息化2.0时代
人民网北京5月7日电(孙竞 李依环)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今日下午,第三届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展示交流活动在全国农业展览馆落下帷幕。期间,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实物作品、图文、视频、场景体验等多种形式,向参展人士展示了一系列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深度应用成果。
北京市白家庄小学的学生现场展示自己制作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家庭管家”
协同共享:探索优质资源均衡路径
目前,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可以提供3100余万条基础教育资源的检索和下载,内容覆盖1-12年级,共计808个学科版本教材,初步形成了覆盖中小学各年级各学科版本、更新最及时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且所有资源全部免费向广大中小学开放,使城乡学校和师生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同时,各个地区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层面,也取得积极成效。北京市采用“市级推基础+区校建特色”模式,建立“服务监测-绩效评价-综合分析”实效保障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个性化教育服务模式创新;云南通过1+N互动教学,实现乡镇中心学校教师同时为所辖教学点学生开课,促进区域内教师跨校教学,解决边远贫困地区教师不足,学校开不出、开不齐课程的问题,实现怒江州泸水市上江镇、老窝镇所有学校开齐、开好音乐和美术课。
融合创新:支撑新高考科学改革
上海、浙江是首批全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上海市实施“两依据、一参考”的招生录取制度,研发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为高中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状况和表现提供过程记录的信息化采集、呈现和基于诚信的管理支持。综评大数据服务于高中学生个性化成长和生涯规划,服务于高中学校办学改进和特色发展,服务于高校综评招生等环节,在上海教育综合改革中发挥了支撑和引领作用。
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以“技术丰富教育供给方式、实现教育教学精准管理”为思路,浙江省依托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移动学习终端等学习载体,在信息化建设中创新教学方式,建高中选修网络课程,以多样化选择实现了个性化的资源推送。五年内,浙江省设立1384门网络课程,71万余名学生在选课,整套教材下载超过12.4万册,相当于每个学校下载超过200册。
内涵发展:助推创客教育蓬勃发展
此次展会还设立专区重点安排创客和STEAM教育的互动体验环节,3D打印、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形式、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型教与学模式的一系列应用,也为探索跨学科学习与教育内涵化发展提供了启发和借鉴。展会上,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六年级学生团队向围观者展示了一款集远程监控、湿度感应、雾化喷水功能于一身的“管家型”机器人。据介绍,这款机器人由多名同学在参与学校社团、校本课程等过程中合作完成,运用了单片机、3D打印、简单电路等多学科综合知识。
广东禅城澜石小学演示粤剧体验平台
由创意彩泥搭成的舞台上,“生、旦、净、末、丑”几种粤剧人物在手机软件操控下,自行旋转并表演粤剧经典桥段,发出“查督撑”等节奏配乐,这是广东佛山禅城区澜石小学六年级学生团队创作的粤剧体验平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2015年启动“少年创客养成计划”,广东佛山禅城区开始推动区域创新创客教育,搭建起从政策扶持、创客环境、课程普及到评价监督的可持续发展体系,使创客真正落地并取得良好成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