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王博事迹

2018年04月20日22:19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王博事迹

王博,男,汉族,南京邮电大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2014级本科生,曾任校科协电子部部长、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负责人助理、电子设计竞赛成长导师。作为一名南邮人,他牢记“厚德、弘毅、求是、笃行”的校训,并将其作为大学生涯的准则与追求。

“人生中有两种痛苦,一种是努力的痛苦,一种是后悔的痛苦,而我认为后者要比前者大千倍。”

出于爱好,王博从大一上学期加入校科协,成为了一名电子DIY爱好者;为了能更好的锻炼自己,大一他便申请了在学校实验室——创新实践基地做勤工俭学。曾多次参加院级、校级的科技节,“虽然,在现在看来,那都是一些简单的小比赛,但那确实让我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

到了大二,王博开始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学科竞赛的冬令营和夏令营活动。在2015年3S全国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三创大赛中,他大胆地猜想,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家居还需要一双动态检测的“眼睛”,作品“动态传感检测网络“获得国家级三等奖。

之后,他加入肖建老师带领的科研项目小组,参与了有关飞行器、智能车、机器人等相关的科研创新项目。大二下学期,王博组队参加了2016年江苏省大学电子设计竞赛,运用TI公司新研发的芯片LDC1314制作一种新型的“自动寻迹小车”“,获得江苏省二等奖,虽然与一等奖失之交臂,但王博并不灰心,在接下来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模拟电子系统设计邀请赛(TI杯)上,和队友团结合作,创新性得运用单片机-FPGA-RTtread操作系统完成赛题所有指标并获得了国家级一等奖。

在大三上学期,王博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成果——基于无人机的光伏热斑自动检测系统,创新性的将无人机运用到新兴的光伏行业获得众多评委和企业家的青睐,获得2017年全国大学生智能互联创新应用大赛国家一等奖并获得该竞赛的企业奖ARM创新大奖。

从大二到大三,王博是边做准备边参加各种创新性学科竞赛。为了准备2017年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整个暑假,他和队友都不曾回过家,他认为一个人的兴趣有多大,动力就有多强。暑期近2个月,基本都泡在实验室。在一次次选拔赛中,通过宵、熬过夜、睡过地板,也吃够了外卖!赛前的准备阶段是艰辛痛苦的,但是他认为,这些也是非常必要的,所谓先苦后甜,只有在赛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打好坚实的基础,才能在比赛过程中做到出色的发挥。

基于前期的准备和项目经历,王博和队友最终选择了C题——四旋翼自主飞行器探测跟踪系统。这是一道创新性较强的赛题,即有飞行器又有小车控制,既涉及到机器视觉又涉及到无线通信,赛题并不是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简单。飞行器他们重搭过三次,方案曾换过两个,队伍之间也曾因见解不同而争执过,在距比赛结束的前一天晚上,飞行器在调测过程中莫名其妙的失去控制,既找不到小车信标也定不了黑点,是图像处理出了问题?还是飞行器控制算法出了bug?争执并不能解决问题,唯有冷静下来,有条理的分析和交流,逐条排除,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改善和优化方案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最后他们发现飞行器探测小车的过程对外界环境的光强非常敏感,经过多次尝试,他们大胆地用红色布块代替红色喷漆、适当加大颜色阈值、运用简单的记忆算法,使整个系统对环境的抗干扰能力大大增强;创新性地提出“双位置PID”并用于飞行器对信标的识别和跟踪控制上,在保证跟车成功率的前提下,大大缩短了任务完成时间。王博说,“当我们能成功快速地完成赛题的全部指标时,唯有欢呼雀跃才能形容我们当时的心情!”

“成功绝不是偶然,我更相信天道酬勤”,参加各种科技创新类竞赛并成功获奖固然是对以往努力的一种肯定,但真正令人受益匪浅的是完成竞赛所经历的过程!

“未来的路还很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会坚定自己的目标,一路向前,为成为‘新时代的人才’而努力,更加注重实践,敢于创新,做到‘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之中’!”

(责编:陆周莉、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