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相怀成事迹

2018年04月20日19:04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相怀成,男,汉族,中共党员,桂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16级直博生。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一代的寄语,犹如一盏黑夜大海中的明灯,带给了他科研路途的光明,激励着他潜心向学,不断拼搏奋进。

隔行如隔山,潜心向学

他本科主修应用物理学专业,一次偶然的机会,实验课上材料应用的课程,使他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萌发了投身科研的决心。201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桂林理工大学,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主要从事微波介电材料的开发和性能调控。由于本科所学专业知识有限,专业的不对口使得他从事新专业的研究工作比较吃力。他的导师耐心指出他的不足,一点一滴引导他,并教导他加强薄弱环节的学习,他才有了信心潜心学习。

谈起恩师的教导时他满怀感激:“我的导师是我在科研上的领路人,最开始指导我查资料、做实验、改论文,然后慢慢培养我的科研思维。他对我强调最多的就是:学术的创造性和科研思维的独立性。”研究生期间,他永远把脚踏实地放在首位,不好高骛远,对学习、生活、科研等方面都有着比周围学生更强的责任心。“他总是众多学生中最靠谱的一个,也是最勤奋的一个,很有悟性,一点就通”导师这样形容。

以身作则,榜样引领

研究生期间,他一直帮导师管理着实验室,大到上百万的仪器设备,小到几毛钱的实验耗材,在他的管理下一切都井井有条的正常运行。管理的实验室的器材小零件被损坏,找不到使用记录,他自己掏生活费来维修;实验室日常,时刻以身作则,师弟师妹们看到了就会跟着做,这就是“榜样”的作用。对刚进入实验室的本科生,他会帮着同学们做实验,因为他们对介电材料的方向还不了解,他就从基础知识去讲解,带他们学习基础文献,一点一滴的教,就像当初导师教导自己一样,教他们如何去实验,如何去科研,教他们如何发现新数据……他所指导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连续三年获得校级立项。正所谓“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在提高自身,他是“师弟师妹”口中的“好学长”。

相怀成始终坚持严以修身、严以律己,在科学的道路上为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懈奋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2017年共青团中央“中国电信奖学金·飞Young奖”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 和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好学乐学,立志做“科学的贡献者”

在专业的学习上,他秉承严谨认真的态度,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坚定的学习信念,苦学知识,决不放松自己。在专业理论课的学习上,他都会去图书馆给自己“充电”,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这样日复一日该生就养成了自觉学习的好习惯,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知识的海洋里,他就是一个快乐的畅游者,不断的学习和总结,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凭借对科学的专研和努力,相怀成已经渐渐在微波介电材料领域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在介电材料的低温烧结方面报道了一系列固有低温烧结的材料,并通过不同离子的掺杂成功的将岩盐结构材料的烧结温度大大降低,这为LTCC技术的在微波通讯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应用的基础。该系列成果已发表在硅酸盐材料的顶级期刊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Ceramics International等。好学不倦的相怀成已经在本专业领域的国际知名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1篇(包括7篇一区Top期刊),第二作者9篇(包括4篇一区Top期刊),第三作者9篇,累计影响因子?75;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项,授权6项;在2017年获得广西博士研究生创新项目三元岩盐结构微波介电陶瓷的组分调控、结构与微波介电性能研究,省级,排名第1。目前已经参与多个科研项目课题的研究(包括低温烧结岩盐结构陶瓷的致密化研究以及微结构调控与微波介电性能探索,省级,排名第4;新型BiA2VO6系列微波可低温烧结微波介质陶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市级,排名第4;含Li的Ge基尖晶石微波介质陶瓷的烧结特性与性能调控,省级,排名第5)。

2016年他获得了学校硕博连读的资格,并在2017年9月参加了学校的“修远计划”资助赴芬兰奥卢大学信息技术与电子工程学院(ITEE)进行为期一年的交流学习。ITEE与诺基亚、华为等都有合作,他们正在领导5G技术的发展。依托奥卢大学的良好科研氛围和适应5G技术应用的前提下,相怀成已经在无线通信材料的超低介电损耗和超低烧结领域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其最新成果已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杂志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此项研究成果对引领5G技术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孤身”留学,潜心科研路

“心有多宽,舞台就多大。”身在异国他乡,越是艰难的环境越能体现出一个人对科研的执着。芬兰奥卢大学位于北极圈内,常年温度零下十几到几十摄氏度,在冬令时段,白天只有三四个小时,而且没有阳光,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他依然坚持每天14个小时以上的科研时间。在他的人生字典里,科研方面无巨细,更没有“差不多先生”,每一个数据都需要反复思量,每一次的实验失败都从不气馁,每一种科学现象都要刨根问底。“宁静方能致远,能够静心、沉潜,才能够累积能量,在科研之路上走出新的天地。” 在前方的求学路上,他认为自己只是刚入门,他以一颗对科研虔诚的心态在这条路上砥砺前行。

(责编:秦佳陆(实习生)、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