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宋一帆事迹

2018年04月20日18:34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宋一帆,2017届上海师范大学毕业生,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获得者,中国青年志愿者上海师范大学第十九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现于甘肃省玉门市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她坚持公益,获得过“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银奖”等多项荣誉,并接受过央视主持人白岩松的采访以及光明网、青年报等多家媒体的报道。2017年受到国务院副总理韩正、上海市委副书记尹弘等领导人的接见。支教期间获得当地玉门电视台的采访报道。

“我不愿当我回顾往事的时候,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是宋一帆的原话。当大多数人将大学看作最后的“游乐园”,以戏谑玩乐的姿态面对时,她坚持以踏实、好学的态度走完四年大学生涯;当大多数人只能顾及自身发展,无暇关注他人时,她坚持公益,始终以自己的力量回馈社会;当大多数人在就业与深造间徘徊不定时,她选择赴远支教,用另一种方式实现教师梦想。她承认,一路走来,路不好走,但回头看,花香满径,路溢四芳。

一个师范梦想,一颗师者之心

做一名教师是宋一帆从小到大的梦想,高考填志愿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上海师范大学作为梦想的起航之地,并顺利考取免费师范生成为一名未来的“准教师”。大学时期,她深知学习是第一要务,因此,面对学业,她一丝不苟。有一次上课的路上遇到了授课老师,还没向老师打招呼,老师便主动问她,“今天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她的好学、勤奋早已在同学、老师心里扎根,留有深刻印象,年年获得的专业奖学金也成为她好学的证明之一。

然而,宋一帆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成为一名称职的中学教师,宋一帆努力向教师行业的榜样学习,她采访过市北初级中学的何强校长,上海首批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并参与编写了《于漪老师答青年准教师问访谈录》,从这些前辈身上她学到的不仅是师范生的专业知识,更是“育人”与“为人”的人生哲理。她还曾赴新西兰怀卡托大学参与教育见实习项目,并于新西兰当地高中Hillcrest High School担任实习教师,体会不同制度下的教育方式。

于漪老师在接受一次采访时曾说,“我觉得社会上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老师,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社会上行业很多,但是选择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就是这段话深深打动了宋一帆,她说,“我希望当我到了于老师这样的年纪,别人问我这一辈子都做了什么的时候,我可以很骄傲地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

一年支教生涯,一生难忘之旅

大四毕业前,宋一帆同其他毕业生一样,面临着深造或就业的选择,然而与其他同学不一样的是,她最终选择了远赴西部支教,并顺利成为中国青年志愿者上海师范大学第十九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作为一个在上海长大的女生,很多人问过她为什么做这个选择,她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来解释,“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生难忘的事”,也许是因为这句口号打动了她,也许是因为她看到,那些有过支教经验的人,当谈起自己的支教生活,谈起自己另一个城市的学生时,眼里闪现的光。

22岁之前,宋一帆也想象过自己的第一届学生会有怎样的特点,穿着齐整校服思路敏捷活泼可爱?抑或是想法多元青春叛逆调皮捣蛋?有过很多设想,只是她没有想过,她的第一届学生,会远在甘肃,远在玉门。生活习惯与学习体验的不同,让她在接触这些孩子之初,也有过一丝慌乱和迷茫。可是慢慢地,她和学生之间开始建立起一种默契,这种默契在语文课堂之中,也在语文课堂之外,她熟悉孩子们的过程也是孩子们熟悉她的过程。9月份,宋一帆经历了正式教师生涯中第一次公开课,没有排练好的提问,没有预演过的台词,真实是她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课堂的尊重。8节新进教师的语文课,她的班级最终排名第2。

如今,一年支教生涯已过半程,宋一帆不再是那个刚刚登上西行火车的志愿者,而成了地地道道的“小宋老师”。两个学期的时间,她带过4个班级的语文课,有171名学生,还兼任班主任。她陪学生军训、出操、拍下他们课外最活泼的模样,记录他们最真实的笑容。慢慢地,第一次见到镜头时害羞得捂脸的女生,开始学会对着镜头微笑,第一节课上喊着“别拍我”的男生,开始喜欢寻找镜头大笑抢镜。晚自习时,她为了多看学生两眼坚持站2个多小时;上课时,她设置情景表演让学生用另一种方式走近课文;课堂内,她愿意花一周的时间去准备一节作文课;课堂外,她积极策划各类活动培养学生多方位发展。她策划举办的玉门市第三中学第一届“朗读经典、共享阅读”—寻找最美校园朗读者活动不仅在校内获得了师生、领导的一致好评,还获得了玉门电视台的采访报道,当电视台记者问到她举办这个活动的初衷时,她说:“我希望学生通过朗读朗诵的方式去学习更多的经典……让他们有勇气站在一个更大的舞台上说出自己的心声。”

对于宋一帆这个地地道道的南方姑娘而言,22岁之前,上海是她唯一的故乡,22岁之后,玉门,这个距离上海2922公里的西北小城,将成为她余生的惦念与牵挂。

一腔公益热情,一份社会责任

本科期间,宋一帆就积极参加各类的志愿活动,上海市禁毒科普教育馆、红苹果慈善义工队、献血屋……师范专业的她除了坚持志愿行为,更结合了自己的专业特色,与同学一起在自己的家乡南汇开办了爱心暑托班,从课程设计、到志愿者招募,她事事亲力亲为,创新“我是小小故事家”“我是小小读书人”等课程,并获得了浦东新区暑托班“最具爱心志愿者”和上海市暑托班“优秀志愿者”的称号。

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宋一帆看到了这样一则新闻:“春节“抢红包”太火冷落了老人,爷爷坐一边插不上话,怒掀饭桌立‘家规’”。宋一帆感到震惊的同时,也不由得反思起自己来,“小时候父母工作忙,我是外公外婆带大的,长大后却和他们渐渐地开始疏远,偶尔回去吃饭也总是自顾自玩手机,不怎么和他们说话”,就在宋一帆反思自己没有尽足孝道的时候,她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我为什么不在玩手机的同时带着家里老人一起玩呢?”这样一来,既增加了和长辈沟通的机会,又能让家里的老人与时俱进,做一把同龄人中的“潮流儿”。就这样,宋一帆集结了几位同样有公益热情的同学,成立了“智慧老人”团队,怀揣着热情和信心,逐渐开始了这个团队的公益之路。他们通过老年人集中小班化课堂教学的方式,帮助老年人们在大数据时代更便捷、更高质量地生活,实现他们尊严感、获得感和参与感的回归。宋一帆说,“这些为了这个社会的发展贡献了一辈子的人们,当他们老去,不应该被社会所遗忘。”

公益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从不被认可到允许试讲,从被质疑“你们做的事情任何一个大学生都能做”,到广受赞誉,宋一帆和她的团队用了两年的时间。“智慧老人”成功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得上海市“知行杯”社会实践大赛特等奖、“创青春”全国创业大赛公益类金奖、第三届全国青年志愿者服务大赛银奖,并成功与上海师范大学老年大学、黄浦区老干部大学、静安区中心、普陀区桃浦社区学校、徐汇区湖南路、康健、古美路等10余所社区进行了合作,于上海师范大学老干部处成立“智慧老人”合力育人中心。宋一帆团队的公益行动还得到了新民晚报、青年报、光明网、上海教育新闻网等多家媒体的报道。

第三届全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上,宋一帆代表“智慧老人”团队接受央视主持人白岩松的访问,白岩松评价她是为老人们送去智慧之“帆”。这一片帆,将驶向何方,她尚且不定,但她愿问心无愧,随心而安,以己之所能,力之所能及。 

(责编:兰美娜(实习生)、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