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古倩怡事迹
古倩怡,女,汉族,中共党员,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海洋生物学2015级硕士。
本科期间多次跟随课题组成员外出参与野外项目调查,获得PADI潜水资格证书。研究生期间,该生在导师支持下,作为项目实际负责人承担多项课题,包括1项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1项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和多项横向项目(在研经费达360万元),历时7年成功完成珊瑚胚胎发育史的研究,属国内首创,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出版专著1部,出版教材1部。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1项省级及1项校级科研课题(已顺利结题),组建团队作为团队负责人参加省级、校级创新创业等竞赛,获多项荣誉,包括海南省第四届创业大赛“二等奖”等。受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海南省党报《海南日报》和南海网等多家媒体采访报道,荣获海南省2017年度“大学生自强之星”和海南大学2017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荣誉称号,以及校级以上奖励10余项。
脚踏实地做科研
古倩怡作为课题组骨干成员,参与了课题组内多项研究,包括赤潮的形成机理、浮游生物的生活习性、珊瑚胚胎的冷冻保存研究等。她与项目组成员共同在大洲岛海域开展珊瑚生态修复工作,项目实施地生活条件艰苦,没水没电,上岛工作几乎与世隔绝。每年从5月份开始,台风便经常造访海南岛,古倩怡必须在台风之前,带领师弟师妹造好礁基,为珊瑚提供固着的条件。制作礁基的水泥由课题组成员一袋一袋齐心协力搬运到沙滩上,古倩怡的肩膀因长期搬运水泥和礁基之类的重物酸痛得无法抬起。海风呼啸的冬天,古倩怡还得带领着师弟,在没有携带氧气瓶的情况下,潜入海底观察珊瑚的生长情况,冰冷的海水裹挟着他们,而守护珊瑚礁的热忱却始终在心中燃烧。
历时4年,古倩怡参与的海南万宁大洲岛的珊瑚生态修复项目取得显著成效,移植珊瑚共计1600余株,移植珊瑚成活率高达95%,珊瑚覆盖面积提高了0.5公顷,成功采集珊瑚精卵培养成珊瑚浮浪幼虫,并放流10000个珊瑚浮浪幼虫,实现了通过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方式提高珊瑚覆盖率,为修复珊瑚的生态系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该研究成果属国内首创,获海南省委书记刘赐贵的高度评价,得到《海南日报》和《China Daily》等多家媒体报道。
创新创业求发展
适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在神州大地吹起,古倩怡所在实验室科研成果丰硕,科研成果具有简便、可操作性等特点,但未找到合适机会向大众宣传,为呼吁更多人加入到珊瑚保护的行列中来,古倩怡作为项目负责人组建了“海底流沙环境珊瑚移植礁基”技术推广团队,做科研与参加比赛、创新创业不一样,参加比赛和创新创业更多要考虑切实地解决了什么问题,带来了何种效益,作为唯一一支大学生创业团队,虽然存在社会经验不足的劣势,但是经过九个多月的辛苦调研,无数次地修改方案,古倩怡团队把项目打磨得更加具有可行性,并且成功吸引了三亚五星级酒店与团队共同合作实施项目,项目最终获得“第四届海南省创业大赛二等奖”。
古倩怡参加创新创业比赛并不是纸上谈兵。比赛结束后,她立即着手开展后序工作,并于2017年5月31日成功注册公司,其作为技术总监在公司承担项目具体实施。这家公司建立宗旨是将珊瑚生态修复过程种积累的科研成果实现成果转化,为海南省海洋环境和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修复和建立起积极、正面的影响,让更多想为珊瑚生态环境保护付出行动的人找到施展的地方。
肩负使命创事业
党的十九大中提到: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要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古倩怡作为青年科研人员代表接受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采访时,从一名青年科研人员的角度出发,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十九大报告第一次将“美丽”加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中,报告中特别提出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珊瑚礁生态系统是海洋重要生态系统,保护珊瑚礁生态系就是保卫美丽中国。古倩怡希望把在海南省沿岸开展海底流沙环境珊瑚移植礁基技术推广、实现沿岸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修复作为事业,让沿岸珊瑚礁重新焕发活力,让多彩的珊瑚礁成为美丽中国的一道风景线。她说,通往美丽的事业或许充满艰辛,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更要发挥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扛起时代担当!
近几年,古倩怡所在研究团队承接了国家海洋局发起的“大洲岛整治修复及保护任务——珊瑚海草养护与修复项目”,项目获得领导高度认可,媒体广泛宣传。目前,古倩怡所在科研团队打算在海南省沿岸海域建立珊瑚基地,选址于文昌虎威岭,周年性浮游生物组成和水质状况调查显示,虎威岭当地水质状况良好,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稳定,而且周围较少人为干扰,但因为沿岸底质为沙土,自然环境下珊瑚无法生长。为实现珊瑚生长的目标,古倩怡带领团队成员始终坚守在人迹罕至的虎威岭,攻坚克难,默默耕耘着珊瑚礁保护事业。
没有辛苦的付出,收获的果实也不会是甜的。古倩怡,这个成长在南海之滨的姑娘,正在成长为捍卫南海生态的最美先锋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